《天道》五台山論道是本劇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這段中,把丁元英這位高人的佛法造詣表現得淋漓盡緻,丁元英的這段台詞,自己也反複看了好多遍,今天嘗試着寫下自己的理解:
問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呢?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所謂的真經,就是佛家說的能夠達到涅槃,證得無上菩提,直指本原的終極法門,隻能由悟得來,而不是靠誦經念佛,打坐等修行方式得來。修行是為了成佛,這是有所求。悟道是明心見性,重在于知,覺悟。修行是用行為來壓制性情,悟道是随性而為,性情主導行為。覺悟了的人能夠律由心生,行為上的自律是自發性的,這個律是自律,修行的人要靠戒律來壓制内心,壓制欲望,這個律是戒律。不落惡果者指不會不落得惡報的人,這裡指那些靠戒律修行的人,他們害怕落得惡果而遵守戒律,他們有信仰,信仰他們的佛,神,比如芮小丹和王明陽讨論聖經中的窄門,因為基督教徒因害怕死後進入火湖即地獄所以遵守教義教規,他們執着于地獄和天堂的因果,所以進不了窄門,有信無證就是有的隻是信仰而不能證到事情的本質,心中住因果,住妄念,就這樣陷入生滅、起伏的無盡煩惱之中。不昧因果者即覺悟的人不執着于因果,沒有該求和不該求,沒有該戒和不該戒,随心所欲、順其自然這才是真正達到涅槃的境界。
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于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晚輩個人以為,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即是文化。從衆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佛是覺性不是人,覺性是覺悟之性,人人都有覺性不等同于覺性就是某個人。人對外界的感知都是相,會随着我們的心,認知而改變,就是所說的相由心生,所以相是可滅的,可壞即壞滅,覺性本就存在,無生無滅。覺性的存在能讓人覺悟,一旦你覺悟那就是覺性的顯露,當心被貪嗔癡等毒所遮掩那麼覺性就如同被灰塵遮蔽。無障不顯,覺性是需要破除貪嗔癡等障礙之後才會顯露,沒有障礙的因,就沒有覺性顯露的果,了卻障礙就能明心見性,就能空寂涅槃了。
覺行圓滿之說是佛教給人們能達到西方極樂世界而定的一個标準,這和基督教如何能上天堂是一個道理,覺性圓滿之佛隻是佛教定的标準之佛,修到圓滿截止,标準就是盡頭,有盡頭那就不是無量,若佛能量化,那絕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就是覺性無量,沒有盡頭,沒有圓滿和不圓滿,也沒有所謂的終極圓滿這種說法。
晚輩個人認為,佛教若從佛法的角度來劃分不同的層次,那麼精深層次的佛法就是 佛就是道,道法如來即道法自然(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然而然),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已經超出了思想和言語,超出了文化的範疇。從淺顯層次的佛法來講佛教是以引導人向善為教義,(和基督教一樣,用天堂和地獄來約束人)善惡貫穿于人相,我相,衆生相裡面,這是文化。從大衆的角度來看,佛教是讓人們進西方世界的執着心(貪心)來制約生活上的各種貪心,虛構一個虛妄的覺性圓滿之佛來制約人們對神佛的幻想,這不失為一種巧妙的方法,佛教的這種虛構,欺騙的行為雖然存在敗壞下流的成分,但不阻礙說這種行為是一種能夠撫慰心靈、靈魂的慈悲。
窄門
不因上天堂和下地獄的因果關系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那就是窄門。
不執著于因果,随性而為,這種極高的境界就是窄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