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作為一名大四學生,我進行了人生第一次采訪。采訪對象是北京胡同裡的一個老剃頭匠王師傅。據江湖傳言,他剔過幾萬個光頭,手起刀落處片甲不留。
采訪前夜我刷了20來個刮光頭小視頻 為了第二天的采訪,前一天晚上我搜遍了所有和王師傅相關的資料和訪談。網上跳出一堆王師傅刮光頭小視頻,沒想到還有“給女生刮光頭”、“給老外刮光頭”、“直播刮光頭”這種關鍵字。
其實王師傅可以考慮去做一個快手紅人
我津津有味地看了将近20個刮頭視頻,覺得渾身通透,不由得發出感慨——王師傅刮頭系列視頻絕對可以匹敵微博上那些切割工藝、多米諾骨牌、美甲合集,成為強迫症必看視頻啊!
有一種非常詭異的萌感
幾秒鐘之後我用嚴謹的邏輯推測出這次采訪可能要失敗。
邏輯是這樣的:天冷——沒有人會剃光頭——理發店生意清冷——王師傅頻打哈欠——我也跟着打哈欠——氣氛尴尬——采訪潦草收場
我在腦海裡演練了無數個采訪失敗的畫面,一擡頭發現已經到了理發店的門口。據說它的招牌還是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大學生給設計的。
emmmm……請問設計在哪?
趴窗戶往裡一看,果然沒有客人。我硬着頭皮推開門,說出彩排已久的開場白——
“您好,在網上看到您的理發店,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想來采訪您一下……”
王師傅正在屋裡吃飯,他老婆熱情地招待我坐下。我們開始了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果然,憑借我出色的“采訪天賦”,不出十分鐘,他們夫妻二人就把我的情況摸得很透徹了……
除了之前查到的網上已經有的信息,我也不是一點收獲也沒有:我了解到他們的女兒也在一家雜志社工作。王太太驕傲地拿出一本雜志,告訴我就是這家雜志社。
看到王師傅打了個哈欠。不行,我得趁着王師傅沒睡趕緊采訪啊。按照自己列的問題,我和王師傅聊了起來。
王師傅的微笑裡明顯有一絲咬着牙的堅持,我有點兒不忍心了,“師傅,您要是困了就去睡會兒。我可以幫您看店。”
王師傅打了個哈欠,淚眼吧嚓地說,“沒事兒,我不困。”這一行為充分诠釋了什麼叫嘴上說着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店裡的東西看起來都很不好惹 問題差不多問完了之後,我開始在店裡到處轉。店裡有些東西比我歲數都大,像剛從博物館裡拿出來的似的,一看就很不好惹,以至于拍照的時候我都不敢開閃光燈。
比如這種配色的木質接線闆,布滿了紅綠色膠皮包裹的電線,上面挂着的老式吹風機推子組合已經是稀罕物了吧?
就是看上去有點怕怕的
王師傅稱,這把椅子是60年代國營企業的産物,90年代就停産了。論輩分我爸可能也得叫他一聲大哥。
晾毛巾的繩兒是廢舊的電線,洗的幹幹淨淨的毛巾挂成一排。牆上的紅色挂曆讓我想起了奶奶家鄉下的老房子。
王師傅真的不是隐居在北京胡同裡的金融巨鳄嗎? 眼看着氣氛陷入沉默,我急的都快跳上那把古董椅子上讓王師傅給我剔個光頭熱鬧熱鬧了。不過這個念頭轉瞬即逝,我有頭發都這麼醜了,何況是光頭?
善解人意的王師傅拿出一沓報紙探尋詩和遠方,我自然地掏出手機看。我們倆看起來可能像某個行為藝術展上的作品,象征時代變遷和碰撞的那種。
王師傅說他閑的時候喜歡看報和磨刀
問及王師傅怎麼想到錄刮頭直播的,他咧嘴一笑說,“嗨,我那個就是錄着玩的,有幾個人看直播呀。” “那您可說錯了,現在看直播的人可多了,還有直播吃東西的呢!”
我就猜到王師傅不信。于是我打開快手,我倆一塊看起了吃播……我唾液橫飛地介紹了我最喜歡的吃播播主和類型,還給他分析了一下觀衆的心理。
看我一副行家的樣子,王師傅問我,你經常看這個嗎?我說,也沒有,偶爾看一下吧。
尤其喜歡睡前餓的急頭白臉的時候看
王師傅沉默了一會兒,憂心忡忡地問了我一個問題,從這個問題開始,整個采訪的走向就完全不受控了。
“你學金融的為啥不去好好找個工作呢?”
這回王師傅打開了話匣子,他睡意全無精神抖擻,跟我聊起了國内外金融大事和就業形勢,哪個銀行是股份制,哪個銀行被收購,比我都門兒清。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王師傅,您真的是剃頭的嗎?您真的不是隐居在北京胡同裡的金融巨鳄嗎?
兩個大爺的出現把采訪帶入了高潮 就在這時,關鍵人物一大爺登場了。這位大爺穿着講究,帶着小氈帽,毛呢外套裡面是學院風的格子毛衣,露出來襯衫領子,有點英倫風的意思。他拿着一份報紙推開門——“嘿,瞧見了嗎?報紙上說XX地方羊毛衫打折,1980的羊毛衫隻賣198……”
王師傅一拍大腿,“正好您來了,快給這姑娘講講吧,這姑娘正愁就業呢!”
……我啥時候愁就業了?
隻聽門外一陣急促的刹車聲,關鍵人物二大爺也登場了。二大爺騎着他的肉包鐵,帶着隻露出倆眼睛的毛線帽,一身外賣小哥同款藍色沖鋒衣,手拎紅色布兜,下身看起來非常臃腫,應該穿了“三層黃金絨護膝護腰加厚保暖褲”。二大爺應該是理發店的老顧客,因為他一進門什麼都沒說就開始脫衣服,精簡的對話也表明他和王師傅之間的信任和默契——
“長點短點?”
“短點。”
我每次去剪頭都恨不得寫個論文給理發師看,在這個信任危機的年代,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啊!
對我們來說長點和短點之間隔着太平洋
學了經濟咋不去當經紀人啊? 王師傅跟我介紹,一大爺是某大學的老師,是位有資曆的老大學生了。一聽要解答就業困擾,一大爺立馬放下羊毛衫的事兒,正襟危坐,清了清嗓子,俨然一副要給我講課的架勢,“你是學什麼專業的呀?”
“金融……”
“喲!金融好呀,金融可是萬金油!”他放低聲音悄悄地跟我說,“千萬别進企業,最好進事業單位,穩定,福利又好。”
“不過馬雲系也是可以考慮的。”
一大爺沉吟片刻,“搞創作的,電影制片廠什麼的,也都需要會計。”
王師傅接茬:“對呀!你不是學經濟的嗎?你可以去給明星當那個……叫……經紀人!可掙錢了!”
我正組織語言,想着怎麼跟他們解釋金融、會計、經濟和經紀人根本不是一回事兒,一直坐在那剪頭沒吭聲的二大爺忍不住發話了。
“你們那不是胡扯嗎?學經濟就能當經紀人了?”
總算碰上個明白人兒了。
這是一場保守派、激進派和中立派的對決 “甭管學多好,那得有經驗人家才能要你!沒經驗走哪都沒人要你!”二大爺說。
我心想:二大爺我真是看錯你了。
王師傅說,“那不能,人家辛辛苦苦讀了這麼多年的書,還沒人要了?”
二大爺一撇嘴,“你還不信?我跟你說,有個飯碗就先端着,哪怕是個紙飯碗呢!”
“還是事業單位好,事業單位是鐵飯碗。”一大爺還是那副慢悠悠的紳士氣質。
“喲,老爺子,已經不是從前啦。”王師傅笑呵呵的,“北京工作機會多,還是找個适合自己的……”
“你還挑呢?趕緊先找個工作長點經驗吧!”二大爺提高了嗓門,“不信你就去,你上大街喊一句你學金融的,看看有人要你不?小姑娘你多大啦?”
“23……”
“23還不趕緊去找工作?再過兩年就晚啦!”
王師傅說:“你去那什麼金融街溜達溜達,那不都是你們這些經紀(經濟)人嗎?”
一大爺自己嘟囔着:“還是事業單位好……”
之後,三位大爺對我的性格、專業、現狀等做了詳細分析,進行了激烈的battle,我仿佛身處百家争鳴的奇談盛世,差點被思想碰撞的火花給灼傷了。
幾番對決後,二大爺最終做了個總結發言:“甭管是啥,趕緊找個正經工作,别在這天天瞎晃悠了,時間不等人啊。”
三位大爺扭頭看着我,目光炯炯,紛紛點頭應和,終于達成了統一戰線。
離開理發店時,身後傳來三位大爺的鼓勵聲。
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這結尾。
采訪失敗後的反思 跟着地圖找到了那家我垂涎已久的炸醬面。一定是剛才大腦處理的信息量太大,我狼吞虎咽吃了一大碗,捧着炸醬面的碗,二大爺的聲音出現在我耳邊:“有個飯碗就先端着,哪怕是個紙飯碗呢?”
我突然覺得黯然神傷。
不過炸醬面真的還挺好吃的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明明是去做采訪的,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一個無所事事的胡同串子。
思索良久,我想通了:一定是我沒好好捯饬自己,應該将頭發梳成大人模樣,再穿上一身帥氣西裝。
痛定思痛,立馬行動。我這就去糊個紙話筒,再糊個紙攝像機。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記者得拿着話筒和攝像機,接受采訪意味着——“看見了嗎?我上電視了!”
采寫:星辰
歡迎關注微信公号: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緻力于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