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上海街頭有些涼意,但推開武康大樓二樓屋頂天台的大門,滿眼綠意撲面而來。小小空中花園,是居民們偏愛的寶藏陽台、遇事大夥兒商量的“議事廳”,眼下成了學習的“書房”——昨天(18日)下午,徐彙區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柏祖芳帶領黨員群衆在這裡學習讨論黨的二十大報告。
“報告中提到的‘人民當家作主’,就發生在阿拉家門口,打扮‘我們的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3歲居民葛雅萍自上世紀80年代搬到武康大樓,一住就是近40年。近年來參與社區治理,讓她愈發找尋到歸屬感,開口便稱這片街區為“我們的家”。
不久前,在“武康大讨論”系列活動現場,網紅店主、社區居民、徐彙區職能部門、街道、專家團隊彙聚一堂,葛雅萍作為居民代表之一,群策群力“破題”——“巴掌大的地塊,非機動車往哪兒停”“打卡地遊人如織,怎麼管”等最貼肉的問題,經過深入座談、問卷調查當場形成了“武康大樓居民自治公約”的雛形。一周前,大樓居民公約文明實踐倡導隊成立,葛雅萍主動報名。她說,大家更加主動了,自覺維護武康大樓的環境,“這不就是報告裡說的‘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嗎?”
她身旁的柏祖芳,就是這場“大讨論”系列活動的策劃人之一。“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柏祖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相關論述下标記了重點。
“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決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樣說,武康居民區也一直在探索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武康路391弄,從巷頭走到巷尾不到5分鐘,但有居民、店鋪、名人故居,“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街道、居委會搭平台,居民和商戶之間一直在探索和諧相處的新模式,比如:商家調整營業時間,給居民留出安靜時間;閑暇時幫助居民一同清潔家園等。此前的大讨論之後,店家貼出“弄堂老人多,請勿大聲喧嘩”等暖心貼士,共同維護社區和諧環境,“讓街區的網紅流量轉化為社區能量”。
作者:王宛藝
圖片:趙立榮
編輯:陸益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