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台懷顯通寺北側靈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處之一。五台山傳為方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曾手持智慧劍在此修行,菩薩頂傳為文殊居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曆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宮式制度營造。寺居山頭,地勢較高,門前築石階一百零八級,石級上有牌坊三間。山門内有天王殿,鐘鼓樓,菩薩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兩側有配殿,後部有禅院,轉廊,規模完整,布局嚴謹。菩薩殿重檐歇山,副階周匝,大雄寶殿單殿五脊,勾欄圍繞,全部建築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曆經幾百個寒暑,色澤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藍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禦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禦碑在東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寬及1米,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镌刻。
這裡是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在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寺内有天王殿、釋迦牟尼殿、菩薩殿,因曆代皇帝都曾登臨菩薩頂,所以寺内有不少禦筆親題的碑和匾。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清代康熙帝手書。
菩薩頂的寺名叫“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寺”。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真容院”,這個稱謂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寺建成時,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來,請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大聖德像我又怎麼說得清呢?”于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後,忽于雲際顯現金像,逐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
其實,菩薩頂創建于北魏,以後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樂年間,蒙古、西藏的黃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薩頂逐漸成了他們集中活動的場所。在清代,國家以黃教懷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菩薩頂寺是五台山黃教首領紮薩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諸王朝拜五台山時最主要的聖迹和佛刹,因此,菩薩頂的寺廟建築是參照皇家的宮廷造型營建的。建築在靈鹫峰頂的層層殿宇,規模宏偉,十分壯麗,殿宇上覆蓋着黃綠藍三彩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黃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