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曉冰 水寒說語文
(轉發請注明出處,謝謝!)
按: “學以緻用”是個很不錯的詞,如果學了不能用,那學那些東西幹嘛呢?這是每個人看到這個詞之後最通常不過的反應。我當老師,常常被學生問到這樣的問題:“老師,學這個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有時候比較容易,可以立刻說出個子醜寅卯來,有時候卻比較困難,想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什麼時候容易回答,什麼時候不容易回答,關鍵就在對這個“用”字的理解上了。今天所講的“夫子論學”系列的第五講就專門談談“學以緻用”這個問題。
這個内容是我在課堂上所講内容的即時整理,但“說明”部分隻是我講課内容的一個非常簡略的綱要,說明不到四百字,但我講了有一刻鐘之久,所以,如果想做一般的了解,讀一讀文字說明即可,如果想有更為生動,更為鮮活的體驗,可以在做家務,洗衣服、刷碗的同時,打開音頻,花上十幾分鐘,聽一聽錄音。我個人的建議是讀一讀,也聽一聽!
本次講解的《論語》一則如下:2016-3-25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路第十三》第五章
譯文參考: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以政治任務,卻辦不通;叫他初始外國,又不能獨立地去談判酬酢;縱是讀得多,有什麼用處呢?”
補充材料:
1.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讀<論語><孟子>法》
譯文參考:程子說:“讀《論語》和《孟子》,如果不能從中體悟出人生的道理,正如(《論語》)中所說的,‘即使讀的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2.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又隻是此等人,便是未曾讀。”
譯文參考:程子說:“現在的人不會讀書。就好比如《論語》,沒有讀的時候他是這樣的人,讀了之後還是這樣的人,(沒有任何的變化),就是和沒有讀是一樣的。
說明: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一則夫子主要談論學以緻用的問題。古代的外交中的辭令主要用《詩經》中的語言來應對,如果不了解《詩經》,當然不能很好地讀懂相應的外交辭令是什麼意思。反過來說,如果熟讀《詩經》,但無法用将所學内容應用于内政外交之中,仍然是“雖多,亦奚以為。”但是為了防止學生狹隘地将“學以緻用”的“用”理解為“有用”或者“實用”,甚至進一步簡化為凡是考試的就是有用的,不考的就是沒有用的。于是引用了程子談論《論語》中的兩句話,談這種學以緻用,絕不簡單是實用或者有用,而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并列舉了世界知名大學人文學科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季羨林先生研究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的例子來說明。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不僅僅有物質的實用的追求,還要有更好的精神的審美的思想的追求。
說明:頭條号無法發語音文件,所以,想要聽語音的請移步到我的同名微信公衆号“水寒說語文”。強烈建議您聽聽課堂的同步錄音,比文字更生動更接地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