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4:43:56

央廣網成都7月21日消息(記者 蘇莉 實習生 熊智龍 李金禹)“你這針拉得有點兇了,你看布都有點皺了……”繡坊裡,林福美正手把手地給羌繡培訓班的學員們傳授羌繡針法。“把閑餘的婦女們,組織起來給她們培訓羌繡技藝,主要目的就是讓她們除了帶孩子做家務事外,也能夠做一些羌繡,補貼家用。”林福美的合作社将羌繡作品回收銷售,讓繡娘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有一定的收入。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1

正在繡花的繡娘。央廣網實習生 熊智龍 攝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2

林福美接受記者采訪。央廣網實習生 李金禹 攝

“其實羌繡的話我是很小的時候就會,因為我們的穿戴上都有繡花,隻是我們當時不知道什麼是羌繡罷了。”林福美向記者回憶起了自己的羌繡之旅,2008年“5.12”大地震後,為了讓災民重拾生活的信心與希望,志願者們在為她們進行心理建設疏導的同時,發現了這個地方特有的羌繡手藝,于是為她們打開了一條緻富的通道,一項謀生的技能。“當時我就想,像我們這些婦女剛好會繡花,那麼就正好可以趁這機會來做一些鞋子、圍巾、衣服啥的補貼家用。”于是心靈手巧的林福美重新拾起了羌繡技術,成為了一名有着精湛技藝的繡娘。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3

美麗的羌繡服飾。央廣網實習生 熊智龍 攝

地震給汶川縣造成巨大的損失,為了重建家園,一批心靈手巧身懷羌繡技藝的婦女在林福美的牽頭帶領下,于2010年12月7日成立了“汶川縣草坡鄉紅姐羌繡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繡品的質量、針法的難易付給繡娘們報酬,十幾元、幾十元,有的繡品甚至可以付到上百元。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4

林福美介紹羌繡。央廣網實習生 李金禹 攝

2018年7月,林福美受義烏市福田街道的邀請,與汶川縣的東西部協作扶貧考察小組奔赴義烏尋求幫扶項目。第一次接觸到義烏市的來料加工業,她萌生了一個想法。羌繡藝術品畢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産業,一到旅遊淡季,銷路便成了難題,“家鄉的繡娘們心靈手巧,那麼複雜的刺繡都遊刃有餘,做批量的服裝來料加工生産應該不難。”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5

雲雲鞋等羌繡作品。央廣網實習生 熊智龍 攝

通過培訓與接洽,林福美與義烏一家服裝廠達成了來料加工協議,廠方每年提供訂單,來料加工産業在水磨鎮實現落地發展。在林福美的帶動下,綿虒鎮7個扶貧車間農閑時參與來料加工群衆858人,固定就業人員164人,靈活從業人員187人,吸納貧困戶就業36人,殘疾人15人,每月最高能收入3000元左右,平均工資達到1800餘元。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6

繡娘正在繡花。央廣網實習生 李金禹 攝

據林福美介紹,除了繡娘,男性也是繡工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秦術君便是其中的一員,地震後為了維持生計,他開了一間小賣部,但收入并不理想。于是他利用閑暇時間和其他婦女一起參加了培訓,成了一名繡工,而刺繡也帶給了秦術君不少的收入。“我們這裡還有很多殘疾人,他們腿腳不便,但是做針線活卻是得心應手的呀,到我們車間來,一個月他們還是能賺不少錢哩。”不落下任何一個村民,這是林福美最樸素的願望。

非遺怎樣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新模式一心一意傳承非遺文化)7

合作社牆上展示的證書。央廣網實習生 熊智龍 攝

如今,在汶川,這樣的來料加工車間還有整整31個。變“輸血”為“造血”,勤勞聰慧的羌族人民正用自己的雙手繡出一塊新天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