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作家裡奇和他的新著《反時間管理》。 (資料圖/圖)
讀此文的讀者,大概都聽說過時間管理這個說法。時間管理一向是企事業單位培訓的熱門話題,也是育兒和親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們都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一天的時間,合理規劃,優化使用效率。這何嘗不是一種内卷?一天二十四小時,也就能做特定的事,你再怎麼精耕細作,還指望畝産萬斤不成?瑞奇·諾頓(Richie Norton)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寫了本《反時間管理》。
諾頓的是一位創業者和績效輔導顧問。他的一生多災多難:一個兒子早年去世;另外一個兒子11歲的時候過街被車撞,差點喪命;他曾經領養過三個小孩,卻在訴訟中被奪走,這也是一種喪子之痛;他的夫人在車子裡突然中風,一時失去記憶。面對不同悲劇,他不斷告誡自己“活着是為了開創,開創是為了活着”,為此他成了“連環創業者”,不斷開創新的事業,還寫了一本書,叫The Power of Starting Something Stupid(有機械工業出版社中譯本,名為《要成功,先發瘋》)。總之,他沒有被悲劇擊垮,反而借助自己的演講、輔導、寫作,激勵了很多人。
悲劇性事件也讓他重新思索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始自管理大師泰勒。在工業生産時代,泰勒把系統的效率置于個人生活之上。人們向時間要效率,向工作要歸屬感。時間管理成了工業時代資方的壓榨和剝削方式。
我們窮其一生,忙忙碌碌,為生計奔波,工作耗去了大部分時間。時間管理隻是讓我們螺蛳殼裡做道場,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打破這個螺蛳殼。諾頓說,我們很多人把優先事項搞錯了。總指望等工作穩定了,财務自由了,才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諾頓經過了一連串家庭悲劇之後,意識到時不我待。等賺一個億的小目标實現了,才去考慮生活中的親人們和心頭的要事,昔日的夢想,常常為時已晚。我們應該現在就把重要的人放在核心位置,現在就把未來的夢想提上當下的日程。
作者認為,我們進入了“後管理時代”,人工智能将取代過去人類耗費大量時間所做的很多事情。我們不應該再把我們個人生活放在祭壇上,奉獻給工作所需。
他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隻是在不同的低優先等級的任務中切換,切換得精疲力盡。他要我們實現工作-生活的靈活自由。人要以工作為個人需要服務,而不是相反。不要再說什麼以單位為家的荒唐說法。家就是家,單位就是單位。
在事業-家庭的優先順序上,他提出“先建城堡,再修護城河”,所謂城堡,就是自己的夢想所在。護城河則是指為我們提供安全保障的工作與收入。大部分人一直為安全感而努力,一直在建護城河,但是護城河建好時,卻已強弩之末,沒有精力建城堡了。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個作家,有一回和同事說起來,說有朝一日等不要這麼辛苦工作了,就可以去追求這個夢想。同事問我:你現在去做這事,有人阻擋你嗎?受其啟發,我後來寫了很多小東西,也曾結集成書。雖然也隻是小打小鬧,沒多大影響,但一直在寫,也是在零打碎敲地實現着自己的夢想。這正是諾頓所要表達的概念:你要去追的夢想,不要設置十年二十年的排期,現在就開始。
此書中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念,大家可以在他描述的基礎上去拓展與反思。例如,他提出我們不應該去管理時間,而要去管理注意力。也就是說,時間管理,無非是拼命擠壓時間,他認為“行程表滿滿的人,生活是空空的”。而管理注意力則意味着你的側重點是在考慮哪些事更有意義,哪些事更值得提上日程。
在家庭裡,家長一般希望小孩注意時間管理,恨不得每一分鐘都用得有效率。但是土地不休耕,老種同樣的莊稼,都會減産,何況人呢?生活缺了休息,沒有留白的時間,沒法去靜下來發呆,發展也會受制約的。如果說泰勒是借時間管理幫老闆壓榨工人的話,也有人借助時間管理幫助家長壓榨青少年兒童。
除了注意力要更加留意之外,也需要思考我們是不是要有精力管理。睡眠不足,精力不旺盛的時候,耗的時間很多,不管你把日程怎麼合理安排,都是沒有效果的。時間管理,如果處理不妥,則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無非是把同樣的一堆事,甚至不重樣但都不靠譜的事,硬生生分出優先與重要,以不同方式排列組合而已。
理想狀态下,注意力要和我們的時間、努力、身份、理想或曰夢想協調一緻。說來簡單,誰不想事半功倍,輕輕松松躺平,少幹事多拿錢?那麼還是有那麼多事情堆着怎麼辦?他說有三個辦法,那就是EDO法:E是Eliminate, 斷舍離,也就是放棄一些和我們夢想不符的任務。D指delegate, 委派他人。O指Outsource, 也就是外包。外包的對象包括專家。顯然這有一些是高成本的做法,比如外包。不過不花錢也賺不了錢,都自己弄,也沒法騰出手來進一步發展。
這個EDO一說中,也有“冒險”的做法,例如委派他人,或者說授權他人,這不是自砸飯碗嗎?貓把老虎的本領都教會了,還要貓幹啥?所以貓要留一手。可是諾頓說你不肯栽培他人,會一直困在同樣低效的任務裡,永遠得不到發展。諸葛亮累死五丈原,精神固然可嘉,方法實不可取。這麼做隻會培養一系列扶不起的阿鬥。老是什麼都自己大包大攬,也沒法讓周圍人成長,幫自己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大。有的人缺乏安全感,害怕事情交出去,自己失去存在的意義,但如果周圍人老是得不到鍛煉,同樣的任務就永遠隻有你個人做。你就困在這些任務的地下室裡,永遠無法爬到二層三層。這就是能者多勞,而多勞未必多得的職業發展困境。
書中也對項目管理展開了反思。很多人都有多個來自個人的、工作的項目在做,分身乏術。有時候我們愛好一件事,但工作是另外一件事。怎麼辦?他把項目分成個人項目(personal project)、人際項目(peole project) 、職業項目(professional project)、玩耍項目(play project)幾種。書中提出了很多新名詞,比如消除貌似有益實屬無用的“隐形步驟”(Ghost stepping), 也就是一邊做項目,一邊做項目總結,不斷在二者之間進行平衡的低效活動。如果流程高于目标,一般是不對的。一些标志着我們工作成效的象征性事務,若并不能産生實際效果,也需要廢除。
若是不同項目優先度重合,則可以進行項目疊加(project Stacking), 或者說是做一件事,同時達到不同的結果。例如,我在學校做課程設計,和翻譯沒關系,雖然這種愛好和工作的分離自有其好處,但二者的平衡也讓人深受其累。而同樣做這種事的人,如果在高校教書,翻譯則可以作為成果,充當教學素材,也可以提供個人的滿足感。而我必須維持一個“白天的工作”,來養自己晚上和周末的營生。諾頓說很多人出于崇高理想,免費給非營利事業做事,結果自身難保,付不起賬單,必須再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沒有意義的事來養家糊口。他畫了個矩陣,y軸是掙錢,x軸是意義,這樣就有了一二三四四個區間。他要我們争取做既掙錢又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做一種掙錢而沒有意義,另一種有意義但不掙錢的事,把自己攤得像煎餅一樣薄,最後隻得靠時間管理來應付。這些說法,對事務繁多、事業進入瓶頸期的人,是有積極意義的。
書裡提出的概念非常多,不足的是,作者急于将自己的反時間管理理念和傳統的時間管理區分,很多問題貌似在回答“反時間管理”不是什麼,比“時間管理”好在哪裡?而對這些概念本身的介紹倒有些欠缺。不過看看他提出的諸多概念,自己拿來反思,也是一種讀法。
此書貌似一本自我幫助型讀物,我一開始并未當回事,但是翻了一遍之後頗受啟發。主要是閱曆多了,知道自身不足太多,更願意去反思,去學習。順便說一句,這種幫助個人改進與成長的書,在美國很多,書架上有個分類,叫self-help books,它們不完全是“成功學”圖書,有的隻是在某個具體的方面,幫人重啟思路。看起來也快,很快就可以翻完。在出版界做書有時候顯得高大上,形而上,這種自助書更接地氣,能讓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多一些思維的工具、生活的啟發。一度流行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就是一本自助書,美國教育界并不排斥。我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整個學校就是按照這書來組織的。其中一些淺顯道理,大人小孩都能接受,它們變成了一種共同的語彙,融化到教育裡,成為個人素質的組成部分。
南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