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 07:1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甯 王豔瓊 通訊員 黃麗穎 何倩
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潘力 高建超 攝
胰腺癌,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難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五年生存率僅5%左右,平均生存時間約8個月……
4月11日上午,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周蒙滔教授領銜完成的《胰腺癌生物學行為導向診治理論創新及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獲2017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這道世界性難題的攻克帶來曙光。周蒙滔教授也憑借其之前創建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體系,及胰腺癌診治研究的這項成果,當選第五批浙江省特級專家,成為溫州市第四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學者。
創建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體系
将病死率從14.4%降至4.6%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該病複雜兇險,且醫學界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不多、特異性差,目前全球的平均病死率仍高達15%左右。
從1995年開始,周蒙滔教授以降低病死率為目标,重點圍繞早期多髒器功能衰竭與後期胰腺壞死繼發感染這兩個病死高峰展開研究,創建了突出“主動預防”“搶先治療”“精細化救治”特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綜合救治體系,環環相扣,對人體形成保護壁壘,使病死率從項目開始前的14.4%下降至4.6%,并明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部分技術在全國多家醫院推廣,取得了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效益。
2014年,周蒙滔教授以該項目第一完成人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周蒙滔教授再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這是我國胰腺外科領域迄今為止唯一一個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找到了抑制胰腺“炎癌轉化”的新方法
開辟降低胰腺癌惡性度的新途徑
胰腺癌被稱為“癌王”,是目前世界上最難治的惡性腫瘤,探索胰腺癌診治的關鍵技術是周蒙滔團隊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方向。
周蒙滔發現,“胰腺癌”之所以可怕,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學行為惡性度極高,且在病變過程中,惡性度會呈級聯式快速上升。
基于這樣的認識,他與團隊曆時十餘年,以降低生物學行為惡性度為切入點展開抑制胰腺“炎癌轉化”新方法的研究,創建了一系列突出“逆轉耐藥”“植物提取物治療”“基因幹預”等特色的診治新技術,開辟了降低胰腺癌生物學惡性度的新途徑,為胰腺癌診治提供了新思路。
以第一完成人的成果《胰腺癌生物學行為導向診治理論創新及新技術開發應用》獲2017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潘力 高建超 攝
創建我國首個胰腺炎單病種專病專治中心
引領胰腺炎臨床診治管理新模式
2017年8月,周蒙滔教授領銜創建了由外科主導、多學科聯合的胰腺炎診治中心,這也是我國首個胰腺炎單病種專病專治的醫療單元。
該中心的成立,突破了傳統胰腺炎臨床管理的固有模式,改變了以往急診科、消化内科、肝膽外科、胃腸外科及ICU都能收治胰腺炎患者,但治療方法不一、療效不一的混亂局面,是周蒙滔及團隊為胰腺炎診治帶來的“新支點”。
中心運行至今,團隊前期總結的以“主動預防”“搶先治療”“精細化救治”為特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診治規範被廣泛應用到臨床,标準化、系統化的治療方案使患者治愈率進一步提升,在病死率從14.6%降至4.6%的基礎上,進一步将病死率降至1%以内,從某種意義上講,重症急性胰腺炎這一頑疾已被攻克。同時,管理模式的改變帶來了集成效應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胰腺炎診治中心出院病人與上年同期全院數據相比,增加了53.85%。
20多年如一日堅守
诠釋“救死扶傷”的真正意義
作為肝膽胰外科專家,周蒙滔教授有着豐富的臨床經驗,每年完成大量的開腹手術和腔鏡微創手術、胰腺腫瘤切除手術。
他的醫風嚴謹、樸實,注重因病施治。常常一日數次在病床旁,關注重症病人的病情變化。走上醫院管理崗位後,他不願放棄自己熱愛的專業,早上提前上班、到病房查房,利用午休、晚上或周末時間為患者做手術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最常挂在嘴邊的話,就是要把病人當自己的親人看,“如果他是你的親人,你肯定會為他制訂最佳的診療方案。”
正因如此,他收獲了無數和病人間的深刻情誼,被譽為“瓯越名醫”、“溫州好人”。他也常常教育學生,“作為一個外科醫生,我們的手術刀,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影響着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命運”。而在他的學生身上,往往也能看到他行醫為民的影子。
截至目前,周蒙滔教授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衛生計生委-浙江省重大科技項目、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課題8項。發表SCI收錄論文91篇,累計影響因子282.7,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60篇,累計影響因子199.3。獲發明專利授權3項,出版專著5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