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祎 李昊 通訊員 蘇斌 青俊
12月10日,太康縣清集鎮将軍營村夢裡田園農牧專業合作社大棚内,一顆顆紫紅色的火龍果挂滿枝頭,色澤鮮豔、果形飽滿,令人垂涎欲滴,20多名遊客在一旁認真挑選采摘。前來回訪的縣紀委監委幹部看着這一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煙囪高聳、坑坑窪窪、垃圾遍地的廢棄磚瓦窯場。“一擡腳到處是垃圾,腿都沒地放,氣味刺鼻,是當地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大難點。”太康縣副縣長、清集鎮黨委書記葛濤說。
該縣符草樓鎮也存在同樣的情況。“以前,村邊廢荒地、殘次林地、廢舊宅基地很多,雜草叢生,有的甚至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邊角地。土地撂荒,我們看着都心痛啊!”符草樓鎮黨委副書記劉豔紅說。
如何将這些荒地變回“良田”?2018年,太康縣紀委監委與清集、符草樓等鄉鎮黨委成員一起,共同商讨解決辦法。解決方案很快定了下來:清除樹根、平整地面、清理垃圾、回填新土、打井修路……經過綜合整治,數百畝廢荒地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生态良好的優質良田。
這一改變,讓曾外出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的黃志海喜出望外。幾年前,他在廣東、海南等地務工,掌握了一手火龍果種植管理技術,返鄉後正愁沒有良田。很快,黃志海将清集鎮整理出來的百畝良田流轉起來,建起了120畝火龍果溫室大棚。經過精心管理,火龍果一畝地可産3000公斤,由于全部采用有機種植,味道清甜,口感嫩滑,一經上市便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黃志海又進一步把種植規模擴大到260畝,品種涵蓋西梅、黃桃、葡萄等多種特色水果,通過直播帶貨,線下線上同步發力,合作社成了集采摘、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在他的帶動下,周邊80餘戶村民紛紛參與火龍果種植,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凡衛紅是将軍營村的脫貧戶,在合作社負責火龍果的日常管理。“平時給火龍果剪芽、施肥、澆水,工作不累,1個月能賺3000多元,俺很滿意。”
走進太康縣符草樓鎮謝堂村,村民吳建功正在村頭整理蔬菜大棚。據吳建功介紹,這裡原來是一片廢荒地,幾年前,鎮黨委、政府整理改造後,他承包了3畝耕地,在上面建造了兩個蔬菜大棚,“每年收入2萬多元,廢荒地變成了‘緻富田’。”吳建功笑着說。
讓廢地變良田,是太康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太康縣紀委監委把抛荒地納入監督重點,采取“監督巡察 整改 回頭看 再監督”模式,通過“下沉式”監督,對亂占耕地及抛荒現象進行現場交辦,并督促整改落實。
各鄉鎮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積極對村頭廢荒地、閑置耕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等進行整理複墾,在新增加耕地資源的同時,做到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為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據統計,目前,該縣已有1400多畝劣質地變回良田。
太康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綿軍說,下一步,将結合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打造一批新增補充耕地項目,通過深挖内部潛力、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在政策、技術、服務等方面為種養殖大戶、光伏發電項目、扶貧車間等提供全方位支持,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資源要素保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