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已經出現皮下淤血,可将新鮮馬鈴薯洗淨後切成薄片,外敷于皮下淤血的皮膚表面,用透明保鮮膜覆蓋,馬鈴薯變幹、變色及時更換,一般敷4~5次直至淤血消失。這是由于馬鈴薯中的龍葵素可緩解血管痙攣、減少滲出,局部外敷馬鈴薯可促進局部組織的毛細血管擴張,從而加快血液循環,皮下淤血的擴散,使淤血面積變小。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經常發現有的病人尤其是長期輸液的病人,因靜脈輸液導緻皮下滲血、淤血,從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再次靜脈穿刺的難度,增加護士的工作量。也正是因為皮下的滲血、淤血,在皮膚表面看起來手背會發青。
1.穿刺時可采用"前後握持針柄-快速直入法",老年病人血管彈性降低,盡量減少進針長度,進行靜脈穿刺可降低病人的疼痛反應及減少對毛細血管的破壞。
2.穿刺時妥善固定輸液側肢體,起床時應用将精密輸液器的藥物過濾器握住,以免藥物過濾器的重量使頭皮針移位,穿刺側手背盡量伸直向下,手腕處禁止彎曲減少腫脹,輸液過程中及時提供小便器。
3.采取不關閉輸液器開關順手反折頭皮針,先拔針後按壓,拔出後立即用消毒棉簽順着血管方向按壓,按壓力度要均勻适中。現在一般應用的輸液貼加平行棉簽按壓法,克服了按壓面積問題,大大降低了皮下淤血率。
4.凝血機制正常的病人,在靜脈輸液拔針後按壓5min左右比較合适;對于老年人,其血管硬化,管壁變厚,管腔狹窄,彈性差,脆性大,為防止受創傷血管壁重新裂開,導緻皮下淤血,拔針後按壓時間至少達8min;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由于凝血功能障礙,按壓時間應延長到15min。
5.拔針後應指導病人上舉穿刺手高于心髒水平。上舉穿刺手使靜脈回流加速,減少對輸液靜脈血管的壓力和血流量,從而減輕出血、淤血症狀,并避免皮下淤血的發生。
6.拔針後30min内盡量不要做握、提、推、拉重物的劇烈活動,避免靜脈系統血流壓力的突變,使血液從針眼處流出。
7.在不違反用藥原則和治療效果的前提下,避免将活血類藥物放在最後一組。最後一組為活血類藥物時拔針後按壓時間延長至10分鐘。
另外,護理人員應提高工作責任心,有計劃的保護病人血管,合理安排輸液順序,提高穿刺技能,掌握正确的拔針方法,關注每個細節,做好病人的教育和指導,不要因為工作忙而疏忽,給病人造成痛苦及影響靜脈的下次使用。
“轉發,點贊”是一種鼓勵!,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