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歲的經過,每個人的年齡都會增長,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會随着年齡的增長,人格就會變得更加成熟。
我們發現,一個人如果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匹配的話會造成非常多的心理問題。比如一個人生理年齡30幾歲,但是ta的心理年齡還是巨嬰一般,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周圍人都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你知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成熟嗎?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給你講一下。
1.不去無腦争辯
這兩年非常流行一個詞——杠精。
ta們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和别人擡杠,經常自己内心有一套世界觀和價值觀标準,但這套觀念都是ta自己過去的經驗,ta們經常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别人身上,覺得這個世界隻有一種答案,一種認知,ta們迫切需要讓所有人都認同這些觀念,一旦不一樣就會不停和你擡杠。
如果我們從心理學來的話,“杠精”現象可以用“自我中心”概念來解釋。
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是指兒童隻能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去認識世界,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理解事物,而這部分“杠精”往往還未去“自我中心”化。
所以這類人是非常不成熟的,
弘一法師曾說,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那些不成熟的人需要不斷強化别人對ta們的認同,這樣從潛意識就會滿足自己的“全能感”。
但越是成熟的人越不需要和别人争論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因為ta們知道理解自己的人怎麼都會理解自己,而不懂自己的人說再多也無用。
2.不會非黑即白
隻有小孩子才會覺得這個世界非黑即白,而成年人會覺得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好中有壞,壞中也有好,就像那個陰陽太極一般黑和白會相互轉化。
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了解事物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他們不會用單一絕對的「對」或「錯」,去評判一件事,而是用多元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
一個人如果進入成年之後還是采用非黑即白的态度對待人、事、物,那麼甚至還可能出現病理性心理症狀。
比如《我恨你,但不要離開我》和《有時我很瘋狂》作者針對邊緣人格障礙的分裂是這樣說:
正常人是矛盾的,能同時體驗到相互沖突的情緒;邊緣型人則是反反複複的,在處于一種情緒中時,完全不能意識到另一種感覺,像小孩一樣的情緒化。他們不能忍受别人前後不一緻或模棱兩可,也不能将别人的優缺點整合成一個統一而有條理的觀點。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沒有中間過渡的灰色地帶。
所以成熟或者心理健康的人會看到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他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3.能夠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緒
作為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憤怒、抑郁等這些糟糕情緒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可有些人會完全被這些情緒“奴役”,比如:
開車不順心會出現路怒症;
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别人大吵大鬧;
别人沒有達到ta的願望就氣急敗壞等。
從心理學來看,成熟的人是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ta們能夠接受并且承受自身和這個世界不完美甚至糟糕的那部分,合理轉化和消化自己糟糕的情緒,并且積極行動。
所以成熟的人一定不會随意拿别人發洩自己的情緒,更不會長期被糟糕的情緒奴役。
《你如何練就超級強大的内心》被認為是西點軍校最昂貴的課程,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成年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4.去除偏見,不用“應該”思維
在著名的認知療法中總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認知思維,這些思維都是導緻我們情緒出現問題的關鍵,其中之一便是“應該思維”。
顧名思義,“應該思維”就是認為這個世界就是有一種模式,發生了就是正常的,沒有發生就是問題的,這樣思維是非常僵化的。
比如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努力焦慮症“。
“努力焦慮症“的本質,是應試教育下長大、習慣于刷題、排名的一代步入社會後,用學校學到的舊方法,去解決人生的新問題。這樣的人,在面對人生的就業、成長、自我探索等新人生難題時,仍然用應試教育中習得的舊方法:“努力學習“。
長大之後ta也覺得一個人成功必須是努力學習,這樣的應該思維甚至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别人喜愛的“自我”标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标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比如覺得我必須努力、漂亮、完美等才能被人接納。
應該思維是僵化并且沒有創造力的,而且也會造成情緒甚至精神問題,那麼成熟的人自然不會這樣。
——Talktime心理咨詢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