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作為中國古代最富強的朝代之一,除了強大的武力,其文學在中國古代史上也占據着重要作用。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漢代最著名的十大文學家。
1、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
2、賈誼(英年早逝的代表人物):(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谪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過秦論》在高中是要求背誦的,你還會背嗎?
3、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裡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于儒家經典及曆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曆時二十餘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軍窦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随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将,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窦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谶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5、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
揚雄少年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于辭賦。年四十餘,始遊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
揚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并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6、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畫家、書法家、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将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可謂中國曆史百年難遇的全才。《兩京賦》是漢大賦經典著作,《歸田賦》開啟了抒情小賦先河。
7、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被後人稱為“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後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内,曆任侍禦史、治書侍禦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将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歎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8、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西漢辭賦家。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古籍《漢書》記載為淮陽(今河南淮陽)人。原為吳王劉濞郎中。 枚乘因在七國之亂前後兩次上谏吳王而顯名,後拜在梁孝王帳下,漢景帝下召升枚乘為弘農都尉。
枚乘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
代表作《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标志。
9、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颍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内史,後遷至禦史大夫。
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産,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于東市。
晁錯的政論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
10、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人。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诏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诙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當時的皇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
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的名篇。亦有後人假托其名作文。明人張溥彙為《東方太中集》。由于受《大漢天子》等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他是謀士,會測字、算卦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