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德經》裡有句話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意思是說,處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會讓我們眼花缭亂,難以分辨色澤;衆多美好動聽的聲色,會讓我們聽覺混亂,難以分清是什麼聲音;各種誘人的食物,會讓我們味覺失常,難以判斷口中的味道。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紛擾,也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而我們處在這樣的社會中,經常被外物迷惑,難以分清本來的面貌。
看的多了,就無法分清什麼才是真的;聽得多了,就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這是因為人有兩雙眼睛,一雙是“肉眼”,一雙是“心眼”,也是“慧眼”。用肉眼看事物容易被迷惑,用心眼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王弼說過這麼一句話:
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為腹不為目。
用心眼看待事物的人,能夠通過外物提高自身修養,用肉眼看待事物的人,往往會被假象迷惑,成為外物的奴隸,所以自古以來聖人都是用心眼看待事物,而不用肉眼去判斷事物的善惡、好壞。
正所謂“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正在使用的不一定就了解。
放眼當今社會,很多事情我們僅通過道聽途說,就會下定論,判斷一件事、一個人的好壞。
而更多時候,我們看到漂亮的女子、舉止優雅的男士,在心裡就會認為他們有很好的素質和修養。但真實情況卻往往與第一時間的判斷相反,一個妙齡女子也能化身潑婦,紳士也能變成無賴。
看人,看事用心去體悟,要看事物的内在美,不能被外表迷惑。
(二)
《道德經》: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複命。
任世間萬物變化莫測,最後都會回歸本真的狀态,這種狀态叫做“靜”,靜态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狀态。
我們看待事物時,隻有靜下來用心體悟,才能發揮心眼的功效。
古時候有一班藝人,因為家鄉鬧饑荒,為了謀生隻能到别處唱戲。
一天,他們經過一個叫婆羅新山的地方,聽百姓說:傳聞到了晚上,山中有吃人的羅刹鬼。
不過他們隻是一笑了之,由于天色已晚便在山中點起篝火過夜。晚上山裡風很大,有一個藝人覺得很冷,就随手拿了一件戲袍披在身上,他沒有注意這是演羅刹用的袍子。
夜裡一個人被凍醒,突然看到篝火旁靠着一個“羅刹鬼”,頓時想到百姓口中的傳說,也沒細看爬起來就跑。一邊跑口中一邊喊“鬼來了”,這時其他人也都被驚醒,看到篝火旁的“羅刹鬼”紛紛奪路而逃。
那個披着戲袍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就是“羅刹鬼”,看到大家都在跑,就跟着跑。衆人發現“羅刹鬼”追來了,就跑的更拼命,很多人都因此受傷,甚至有人掉下懸崖喪命。
等到天亮後,他們才發現并沒有什麼“羅刹鬼”,隻是一件大家都熟悉的戲袍子。
所有人都隻看到一件戲袍,就将其當做“羅刹鬼”紛紛逃命,結果有人受傷,有人失去生命。如果有人能夠靜下心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沒有鬼,更不會發生後面的事情。
古人常說“心不動故發狂”,一個人的心沒有靜下來,所以才會被外物迷惑,做出一些錯誤的選擇和決定。
諸葛亮在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中寫到:
非甯靜無以緻遠。
一個人隻有靜下心才能開啟心眼,用所謂的“慧眼”看待事物,洞悉事物的本質,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遠。
生活中能做到靜心觀察的人很少,能做到用心眼看待事物的人更少,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事物美好的外表迷惑。但更多情況下,最單純的,往往最美;最簡單的,往往最深刻;最容易忽視的,往往最有魅力。
所以,我們做事、做決定前一定要先讓心靜下來,用心中的“慧眼”細心體悟事物的本質,如此才不會被外表迷惑,才能少走彎路,在人生路上走的更遠。
文| 牛子道
帶你感悟道家文化,在這個熙熙攘攘的社會滌蕩内心,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絲清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