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肩膀處的肉叫“上前夾”。
另外, “前槽”指的是豬脖子部位的肉。肘子部位,也叫“蹄膀”,又可細分為“前,後蹄髈”。
豬的主要部位的肉的名稱和烹調特點:
1、豬頭:(包括嘴、耳、頭肉),适宜制作鹵水或柱候食品。
2、上前夾:(包括鬃頭,不見天,靠近頸部),前腿肉宜制作叉燒,挾下不見天部位宜于煲,近脊部的鬃頭,宜制豬扒或咕噜肉。
3、後腿:(包括柳肉),宜于油泡或焗。
4、肉眼:(北方稱裡脊),肉紋幼,川湯,油泡、燴茸皆宜。
5、肥肉頭:(近肉眼處),宜制作肉卷及窩貼食品。
6、花肉:(包抱排骨部位),該肉肥瘦間層,有五夾肉之稱,宜紅炇或炸扣,粵菜中的傳統食品“南乳扣肉”,就是選用該肉作主料。
7、泡腩:該部位是豬肉中之次品,韌而肥,食味差,多用于煲熟後切片,搭雜會或炆、鹵等。
8、豬踭:(又稱肘肉),即斬去豬手、腳後的二節肘肉,适宜煲湯或炸、炖,還可制作名菜“绉紗圓蹄”。
9、豬手腳:适宜于煲、炖、扒及腌酸豬手之用。
10、豬尾:用途不廣,多是炆、炖、煲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