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寒濕體質?寒露已過,氣溫漸降不少女性自認為是寒濕體質,趁冬天來臨前,趕緊去中醫養生館做艾灸、拔火罐等,以祛除寒濕、補充陽氣結果發現,疲勞、氣短、失眠如故,還出現口幹舌燥、咽痛、便秘等症,到醫院一查并非寒濕體質,是因燥熱引起的氣陰兩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如何判斷自己是寒濕體質?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寒露已過,氣溫漸降。
不少女性自認為是寒濕體質,趁冬天來臨前,趕緊去中醫養生館做艾灸、拔火罐等,以祛除寒濕、補充陽氣。結果發現,疲勞、氣短、失眠如故,還出現口幹舌燥、咽痛、便秘等症,到醫院一查并非寒濕體質,是因燥熱引起的氣陰兩虛。
長沙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湛韬提醒,辨治疾病、判斷體質類型,是專業的中醫醫療行為,“寒濕體質”這個帽子不要自己戴。
1 寒氣濕氣道不明,女士艾灸後出現虛熱症
近日,38歲的王女士來到長沙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愁眉不展的她自述人到中年,工作家庭一肩挑,感覺近期疲勞、氣短、失眠,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閨蜜推薦她去了一家中醫養生館,技師告訴她:“你寒濕好重,做一段時間艾灸吧!”
半個月艾灸做完,疲勞、氣短、失眠如故,她還出現了口幹舌燥、咽痛、便秘的症狀,隻好到醫院就診。王女士咨詢接診的湛韬醫生說:“我的‘寒濕’怎麼這麼重,做了半個月艾灸沒一點起色?”醫生一番望聞問切後,對王女士說:“寒濕?你哪裡有什麼寒濕,這明顯是有虛熱,熱久則傷氣,導緻氣陰兩虛,所以才會失眠、乏力、氣短。”
“這種情況還能做艾灸嗎?”“艾灸不是不能做,但一定要經過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選擇合适的經絡和穴位,且艾灸方法也很講究,否則可能适得其反、火上澆油。”醫生說。
“我現在該如何調整過來?”“别着急,先吃幾服中藥。”醫生思索一番,開出一張處方,裡面有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知母、黃柏、麥冬、人參等。
“這是中醫經典方‘知柏地黃湯’加味,用于改善陰虛上火的症狀。”醫生對王女士說。回家服藥5天後,王女士諸症基本消失,身心暢快,感慨專業中醫治療的對症與精準。
2 當下“薛寶钗體質”比“林黛玉體質”多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孱弱多病,書中說她“行動似弱柳扶風”,還長期服用“人參養榮丸”,比較符合中醫“氣血兩虛”的特點。
薛寶钗給讀者的印象更為健康、豁達。書中說她有着“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唇不點而含丹”,又從小吃一種叫“冷香丸”的清熱藥,這比較符合中醫“陰虛内熱”的特點。
湛韬分析,現代社會“婦女能頂半邊天”,生活節奏快,營養條件較過去大為改善,尤其在中青年女性群體中,林黛玉體質已不算常見,薛寶钗這種偏于燥熱的體質更多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養生觀念有所改變,養生意識越來越強,艾灸、火罐、溫針等中醫療法成了十分流行的養生保健方式。
在門診,經常有女性咨詢者要求醫生為其調理體内的“寒濕”,但通過醫生仔細評估,大部分人并不存在所謂的寒濕,相當多的人是與寒濕相反的燥熱體質。可見,“寒濕體質”這個帽子,很多人不必自己戴。
湛韬說,中醫有“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的告誡,意思是用寒涼藥要注意避開寒冷的季節,用溫熱藥要注意避開炎熱的季節,同樣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保健原理。治病調理時,則要把握體質和病性才能正确用藥,切忌把“薛寶钗”當成“林黛玉”來治療。
3 艾灸整體上屬于溫補治療,并非人人适宜
艾灸是曆史悠久的中醫治療及保健方法,在民間非常流行。此外,用補益類中藥如黃芪、人參、當歸等熬制藥膳、膏方來養生,也成為不少“養生達人”的常規選擇。
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産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功效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整體上屬于溫補治療,更适合中醫判斷為陽虛、氣虛、虛寒、寒濕證型的人。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早已強調了規範使用艾灸治療的重要性。比如,艾灸用于治療寒凝血滞、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腹痛等;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及中焦虛寒嘔吐、腹痛、洩瀉等。現代臨床發現,常灸足三裡、大椎等穴,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但施灸有禁忌部位,顔面部、大動脈處、心髒部位、靜脈血管,以及乳頭、陰部、睾丸等處均不宜施灸。禁灸病症,如外感溫病、陰虛、内熱、實熱證,以及傳染病、高熱、昏迷、抽搐者不宜施灸。禁忌人群,如空腹、過勞、過飽、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以及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艾灸等。
4 中醫辨治很專業,了解科普常識益于健康
為什麼說“寒濕體質”這個帽子,很多人不必自己戴呢?
湛韬介紹,中醫理論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起初,它們主要用來描述外感病,後來也被用來歸納内科雜病的性質。
例如,體内有“寒”的時候,人體一般表現為畏冷、頭痛、腹痛、關節痛、尿頻、舌苔白潤等;當體内有“濕”的時候,多表現為身體困重、顔面浮腫、大便不成形且容易粘附在便池上等。
然而,人的體質和疾病很複雜,遠不能以上述表現簡單判斷。無論是辨治疾病還是判斷體質類型,都是很專業的中醫醫療行為。是寒還是熱,是燥還是濕,需要專業中醫師根據症狀表現、舌象脈象等信息進行分析判定,根據網上、書上的描述自行對号入座,往往是不準确的。
眼下臨近霜降節氣,天氣漸冷,很多人采用艾灸、膏方、火罐、藥膳等“大招”進行養生保健,以增強體質。湛韬表示,氣候變冷不等于體内有寒,中醫養生講究“調陰陽,和氣血,以平為期”,了解這些基本的科普常識有益健康。選用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隻有經過中醫師進行專業的體質辨識後,才可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否則可能适得其反,導緻身體出現其他問題,甚至損害健康。(全媒體記者楊蔚然 通訊員 楊玲)
來源: 長沙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