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農曆年中的某一時段,也稱“三九天”。中國俗語有“夏練 三伏 ,冬練三九”之說法。與三九對應的是三伏。“三九”是指 冬至 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們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現在冬至到 驚蟄 。
中國有“數九寒冬”的說法,從冬至開始數“九”以計算時令。具體計算方法是從冬至日(今公曆12月22日前後)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數九寒天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數滿九九八十一天(至公曆3月12日前後)便是“出九”(數九結束,出了數九寒天)。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當然,各地春天的步伐并不一緻,雖已出九,但廣大北方地區并未進入氣象學上的春季。常年江南3月上中旬入春,華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入春,而長城以北則須4至5月入春(連續五日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便是入春)。見“入春”。 [1]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日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瓣。待過完這81天,81個花瓣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首《九九歌》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流傳較廣。反映了華北地區人們對于氣候變化的了解與關心。 [2]
《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氣候環境的變化而導緻動植物生命現象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來反映天氣的冷暖。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詳略均不同。
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觱篥bìlì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貧兒争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着);
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地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麼複雜,十分簡單明了: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圍爐飲酒;
五九六九,訪親探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且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虼蚤出。”
這最後幾句對于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産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于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要畫什麼“九九消暑圖”了。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
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
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