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重遊蓬萊閣,一路拾級而上,來到蘇公祠。
蘇公祠自然是紀念蘇轼的。
蘇公祠位于蓬萊閣最高層,普照樓西側,卧碑亭東臨,軒亭建築,亭外匾額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書,蘇公祠内有蘇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廣州六榴寺)。内外壁嵌曆代刻石20餘方,其中内壁之蘇拭《海市詩》、《望海》,薛殖《觀海》和清代書家翁方綱臨《海市詩》楷書刻石尤為珍貴。
蓬萊人民為什麼要給蘇轼建祠以示紀念呢?蘇轼究竟與蓬萊有什麼關聯?
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蘇轼。
蘇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号“東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享年64歲。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轼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陝西鳳翔)判官。熙甯二年(1069年)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诰,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颍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縣(今河南郏縣)。
蘇轼一生三起三落,郁郁不得志,官場上屢屢受挫,但這絲毫無法掩蓋蘇轼的文學和書法上的輝煌成就。
通過蘇轼的生平簡介,我們不難發現蘇轼其實在山東做過官的。
1069年,蘇轼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便作于此。“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耳熟能詳,千古流傳。
蘇轼隻在密州做過官嗎?當然不是,蘇轼還在登州做過官,登州是哪裡?登州就是我們的家鄉蓬萊。那麼他在蓬萊做過什麼官呢?做的怎麼樣?下面我們來一一揭曉答案。
宋元豐八年(1085年),谪居黃州(今湖北黃岡)5年多的蘇轼踏上了北去邊關重鎮登州府的漫長旅途。十月十五日,蘇轼抵達位于蓬萊的登州府衙,然而僅僅在擔任登州知府5天之後,他又接到朝廷诏命,令其再次啟程趕赴京城擔任禮部郎中。卸任後,蘇轼又在登州駐留十幾日,也就是說蘇轼從上任到離開,一共隻在蓬萊呆了20天左右。
隻待了短短20日,為何登州百姓要給蘇轼建祠?蘇轼究竟做了什麼?
蘇轼在經曆了艱難的谪貶生活之後,他依然保持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在這
蘇轼在登州知府任上僅僅5個日夜,他在卸任後,又駐留了10餘日。在這段短暫的日子裡,蘇轼盡自己所能體察民情,掌握了一些關系民生的緊要事務。當他離開後還繼續為登州老百姓做了一些實事。史載,元豐八年十二月,蘇轼剛剛離開登州回到京城,便上奏朝廷《乞罷登萊榷鹽狀》和《登州召還議水軍狀》,為民請命,為國固邊。
蘇轼寫的《乞罷登萊榷鹽狀》,文風樸實,直面問題,對策精準,分析了榷鹽制度的弊病,提出了改進措施。登州沿海曆來是重要的産鹽之地,他卻看到竈戶失業,百姓吃不起鹽,官府裡的鹽堆積如山,而商賈不至。
清代鹽政碑記中記載:“蘇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鹽書,為民圖休息,士人至今祀之,蓋非以文章祀,實以治績也。”《蓬萊縣志》亦記道:“蓬邑不食官鹽,自宋代蘇長公已條奏得免其累,洵所謂仁人之言,其利薄哉!”
同月,蘇轼又向朝廷呈上《登州召還議水軍狀》:“右臣竊見登州地近北虜,号為極邊,虜中山川,隐約可見,便風一帆,奄至城下……”作為海防重鎮,登州北部接近遼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本應嚴防戍守,他卻看到此地守衛松懈,駐防随意抽調。在詳細考察這裡的邊防要塞情況之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北宋太平盛世外表下潛伏的巨大危機,朝廷也很快采納了他的建議,加強蓬萊沿海防務,在蓬萊閣下建成了刀魚寨。
在他離開登州之後,當地老百姓立起很多蘇公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他寫的《乞罷登萊榷鹽狀》,在這塊土地上,他的詩詞和奏章成為代代傳誦的錦繡華章。
所以也有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之說。
蘇轼在登州除了為百姓陳詞,還留下什麼詩文呢?
蘇轼到登州時,蓬萊閣剛剛建好不久,他登上仙閣,望着波濤起伏的海面,剛剛經曆了人生中的一場磨難,觸景生情,心情激動萬分,于是寫下了《蓬萊閣記所見》:“登州蓬萊閣上,望海如鏡面,與天相際。忽有如黑豆數點者,郡人雲: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閣下。”
因蓬萊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這裡經常會出現一種奇異的景象,那就是“海市蜃樓”,一種神奇的光學現象。相傳蘇轼對此景神往已久,頗想一睹海市蜃樓的風采。但是,海市蜃樓一般出現在夏季,而蘇轼所處時節确實冬季,于是即将離别之際,蘇轼向上天祈願,希望能得一見,或許上天感念其為體恤黎民之功,第二日,竟真的出現了海市蜃樓。蘇轼得而見之,遂留下《海市詩》一首。
海市詩并序 (宋)蘇轼
予聞登州海市舊矣。父老雲:"常見于春夏,今歲晚不複出也。"予到官五日崐而去,以不見為恨,禱于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乃作此詩。東方雲海空複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阙藏珠宮!
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
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
率然有請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窮。
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鐘。
信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
斜陽萬裡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
新詩绮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随東風。
蘇轼的詩詞,為蓬萊注入了精神和靈韻,正是他的短暫停留,留下的詩文墨寶,讓更多的名人紛至沓來,紛紛在蓬萊閣内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寶。讓蓬萊閣真正的名揚海内外,稱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四大名樓”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