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曾經的母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

曾經的母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10:23:40

作者:劉登亮 來源:美篇App

今早,晨練後拜讀了吉祥(韓玉祥)、吉人天相(武文彪)兩位同學的詩、詞新作,心不能靜……照實說,二位的高雅之作在每個人的心裡注定産生共鳴——佳作激起千重浪,勢必将大家又帶回到四十年前的那段寶貴時光……

光陰荏苒,白駒過隙,如今我們都漸近老了,每每想起在“烏盟師範商都分校”就讀期間的那段時光,心潮翻湧,每個人的心中都難以平靜。盡管母校當初的基礎條件不好,盡管母校在大家的心目中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不盡人意,但母校是我們每位同學一生中騰飛的起跑線,更是同學們人生中重要的中轉站和啟航點……

下面,就讓筆者再次撿起手中笨拙的筆來,去重拾當年那段歲月中似曾丢失的點滴、記錄那段難以忘懷的校内外生活瑣事吧!

____題記

劉登亮

(一)

楊老師的帽子

楊老師,名茂芳,在校期間他是XX科(因年代久遠,記不清任什麼課了)任課教師。當時的楊老師約五十多歲年紀,中等個頭,微黑的臉龐,胖胖的身材,說話三分笑,壯實的身體自帶着北方男子的那種墩實憨厚勁兒。

楊老師衣着樸素,在穿戴上從不講究,一年四季似乎總是那幾件灰不溜球的中山服舊裝。最引人注目的是楊老師那頂帽子,乍看無棱無角,灰裡透白,帽沿耷拉,那樣式純粹是電影《青松嶺》裡錢廣帽子的翻版。從楊老師的衣着上看,完全不像站在講台上給中師生上課受人敬尊的師者。最引人發笑的是,每當楊老師走進教室、站到講台上時,總會将他那頂破舊的帽子順手扔到講台旁邊的土地上,即便旁邊是炭堆亦或是什麼雜物,他也從不計較這些小節問題。

楊老師生活樸素,性格随和,善于談吐,和學生們的關系處得特好。楊老師從來不擺師者的架子,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師道的威嚴,那幾年在校期間,有很多同學和楊老師都“處”成了“忘年交”朋友。

記憶中,楊老師的家在位于學校西面的家屬區内居住。楊老師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兒子分别叫作大多和二多,女兒叫作女多……

(二)

“寂寞”中的音樂課

八一年金秋季節開學以後,擔任我們音樂課的是位美女教師。美女教師名叫如燕,三十多歲年紀(也許比這大),據說當時是從化德烏蘭牧旗調出來到師範任教的。如燕老師中等身材,潔白的臉龐,美發披肩,身體前凸後翹,那樣子十分惹人注目。

如燕老師傳授同學們五線譜知識,對我們這些從小縣城出來的民代教師來說,大部分人簡譜都不識,突然間接觸線譜,初學者注定有不小的難度。可喜的是,同學們認真地學,如燕老師專注地教,在較短的時間内,大家的線譜知識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在當時,上如燕老師的音樂課似乎是一種時尚,更有一種激情,内中的原因除了初學者的熱衷外,最主要的是為了再睹美女教師的靓容。

五線譜是由意大利音樂理論家季多發明創造的,多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音樂間被廣泛采用。五線譜是音樂的一種記譜方法,它由五條平行線組成,每兩線之間叫間,将音符記在線或間上,就可以随意地表示音的高低。

随着時間的推移,同學們對線譜的樂理知識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在後來的課堂上,有個别調皮的同學出于調侃和戲谑,指着線譜上的音符問老師說:老師,這個黑疙蛋念什麼?如燕老師會不厭其煩地給予逐一的詳細解答。

就在同學們熱衷于聽如燕老師的音樂課時,這位美女教師卻突然間調走了。她的調走,是升遷 ?是重用?亦或是什麼?同學們都不得而知。苦悶中,學校又安排一位約四十歲開外的男性周老師接續了如燕老師的音樂課教學工作,直至離校畢業。

周瑞珍老師亦是一位年富力強的音樂人才,首先,他具有渾厚悅耳的男中音歌喉,并且善于伴奏,邊彈邊唱,同學們在課堂上學到了不少當時在社會上風糜一時的歌曲,為無聊苦悶的校園生活平添了許多愉悅和樂趣……

曾經的母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重拾當年母校歲月)1

(三)

校園中,有片開闊地

寂寞營學校院内有片開闊地,這片開闊地地勢平坦整潔,不大不小,恰好成為學校最為理想的中小型活動場地。當時,校方利用晚間時間不定期地在這片空曠的場地上組織放電影,借以改善和調劑師生們的業餘生活。

到了夜幕降臨、萬籁靜寂的時侯,電影便準時開映了。吃過晚飯的同學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這裡,有的幹脆搬個凳子,坐在那裡認真地觀看起來。我們這夥從農村來的年輕人,生活上枯燥乏味慣了,在學校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幾場國内當時較為流行的影片,内心深處确實認為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國家引進一部分新港片,像電影《紅蝙蝠公寓》,就是大家當時在校園内觀看過的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

校團委書記張勁豐是個大胖子,他身材魁偉,膀闊腰圓,約有40多歲年紀。張老師十分關心學生們的課餘生活,在沒有電影可放的情況下,就組織同學們從辦公室裡将很大的一台彩色電視機搬到場地上,供同學們觀看。

八十年代初期,人們的物質生活還不太富裕,家裡即便有個黑白電視機,也屬富裕人家了。來校後猛然間見到這樣大的彩色電視機,感覺上确實夠新奇的。同學們都圍着觀看節目,内中有膽大潑辣的不時上前調台換頻道,當時都認為他确是個勇士。像化德籍十七班張建平同學(已故),人稱“二老漢”的,就屬這樣的人物。

學校西面家屬區内居住着一名老者,姓孟,年齡、職業和名字不詳。每當晚間校園内放電影或播放電視節目時,老孟便帶上他那個早已破舊的馬紮,面前的攤布上堆放着一堆自炒的瓜子,還有一個圓形的杯子,不用叫賣,更不用巧言促銷,一毛錢一杯,購者踴至,十分暢銷。據說,那幾年老孟靠賣瓜子掙了不少錢呢……

曾經的母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重拾當年母校歲月)2

(四)

八大頃的農家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沉睡的華夏大地,各行各業日新月異,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這些來自農村一線、年近“而立”之年的學子們,剛好趕上了國家騰飛的好時代;但當時改革伊始,百廢待興,各項工作剛剛起步,因而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生活質量上暫時還沒有多大的變化,生活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人們常說:窮教員,餓學生,溫飽問題仍然是擺在我們這些“大齡”學生面前的首要問題。因此,一日三餐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

上級逐月發給每位學生生活費18.80元,除去當月夥食費用外,每月尚可結餘3元左右。這3元錢用來購置生活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費,顯然捉襟見肘;國家逐月供應師範生60的粗糧、40的細糧,所以啃玉米面窩頭、吃山藥蛋大燴菜仍然是同學們的家常便飯。自身家庭條件好點的,可以從家裡帶些錢、物暫作夥食和生活費用補貼;條件差次點的,隻能三餐中食堂提供什麼,自己吃什麼了。

寂寞營學校後面有個小村子,距學校大約有二三裡地,人們管它叫“八大頃”村。村裡大約有百十多戶人家,全是漢民。這裡屬于烏盟的後山地區,因而村民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以及語言交流等方面與學生們的生活習性基本一緻。

時間久了,同學們在學校食堂裡的玉米面窩頭确實吃不下去了,大家便約上三幾個人,到八大頃村吃一次農家飯菜,坐一回農家的熱炕頭,改善一次夥食。

每逢節假日或禮拜天,我們這些年近30的“學生娃”,相約着到八大頃村去吃農家飯。大家一路上有說有笑,進村後選擇一戶幹淨、整潔的農戶,經過一番讨價還價後,選擇自已中意的飯菜,諸如:莜面、塊壘、餃子、山藥魚等等,飯價也不太貴,每人一元左右足矣……

學校食堂每周改善兩次夥食,盡管每次都翹首以待,但吃到嘴邊往往難飽其腹,因而,到八大頃去吃農家飯菜,一時間成了每個人的奢望,隻是苦于囊中羞澀罷了……

(五)

教室裡的大煙袋

俗話說:“男人不抽煙,沒法闖世界”。記不清自己是從多大年紀開始抽煙的,隻記得到師範讀書時已有好幾年的煙齡了,并且“瘾”還不小。未到校前,每月有幾塊“民補費”之類的微薄收入,雖然當時抽不起好煙,但大衆品牌的還是照抽不誤;到校後,由于經濟上的進一步拮據,自己這個老煙民隻好改抽“手卷”煙了。

寂寞營分校從地理位置上看是個較為偏僻的地方。到校後,由于校園内沒有供銷社,平時想買點生活用品,必須到校外鄰村的供銷社去購買。記得較遠的供銷社有四台坊(距學校約10裡地),近處的有菜家村以及二公地。每當星期天或課餘時間,男女同學們便結伴相約着,徒步到供銷社選購自己生活方面所需的東西。我們這些“煙民”們,首先購買的當然是幾毛錢一斤的“煙沫子”,一買一大包。大家買回去共用夥抽,因為煙酒不分家嘛。受當時條件所限,貨架上那些泛着金黃顔色、散發着陣陣清香的一級、二級筒裝煙絲以及那些精裝卷煙,對我們這些窮“煙民”來說,注定是一種奢侈的引誘,看那價格大家根本消受不起。

回校後,将煙沫分成兩份,宿舍内一份,教室課桌内一份。課間10分鐘,大家便将煙口袋拿了出來,一人卷一棒,點燃後高高地夾在指間,吞雲吐霧,霎時将整個教室的空間渲染成一片灰藍色。若論“手卷煙”技術,我們班的确有幾位高手,他們手持一條薄紙,另一手将煙末撒在紙上,三下五除二,一支粗細勻稱、長短适中、美觀漂亮的手工煙便被卷制而成。如果那時有某個民間組織舉辦這方面的競技比賽活動,這幾位同學奪冠必定有望。

課間10分鐘,教室突然間成了男士們抽煙的一統之地,當上課教師夾着書本走進教室時,往往望“煙”止步。這時,我們這些尴尬的抽煙者便會馬上掐滅煙頭,用愧疚的目光注視着講台。不過,“煙民”們的煙瘾再大,從不在課堂上抽煙,這顯然是出于對授課教師的尊重。有一次期中考試期間,我後桌的同學确實“瘾”得厲害,便向老師說:老師,“瘾”來了,能否抽一支呢?得到許可後的這位同學,似乎有點受寵若驚,馬上卷了支煙,全身心地抽了起來……

畢業後走上了工作崗位,生活質量也随之好了起來。雖然“煙”照抽不止,但很自然地擺脫了大煙袋、手卷煙的羁絆,況且在煙的品牌、質量、價格上也有所提升。工作之餘,每當點燃手中的煙時,細細地品味着,在吞吐中似乎缺失了某種固有的味道與醇香,于是不由得又想起了在校期間教室裡的大煙袋及手卷煙來……

(六)

付鬥雲其人其事(1)

付鬥雲,原烏盟師範學校商都分校校長。81年至83年我們在該校就讀時,那時的付校長五十歲上下年紀。他中等個頭,不胖不瘦,面頰微黑,不苟言笑,一雙小眼睛忽閃着特有的成熟與精明,那樣子城府極深。由于付校長平素慣于“黑”着個臉,因而曆往屆同學暗地裡都稱他為“黑面包公”。

付校長到分校任職之前在哪裡高就?他的籍貫、學曆、仕路、家庭以及子女情況怎樣?大家都不得而知;隻知道他平時肯外出開會、參觀、學習、辦事,以緻于學校内部的雜務瑣事及日常管理工作大部分依托副校長史萬達以及其他環節幹部去打理,久而久之,緻使在學生夥食方面出現了纰漏,并由此為學校的聲譽帶來了污迹、埋下了伏筆。

81年仲冬之際,拖延了已久的學生食堂夥食“積怨”問題因未得到校方及時地解決而突然間被引“爆”了,全校6個班300多号學生集體罷課罷飯,其勢浩大,事态嚴重。那幾天教室裡空無一人,各班教室門前孑立着手拿講義準備登台授課的教師們,但所有同學都回到宿舍裡面去了。由于受學生中一些“激進分子”的阻攔與恐吓,大家誰也不敢冒然帶頭走進教室裡面去聽課。

那幾天,食堂裡的飯菜是吃不成了。到了飯點,同學們都各想各的辦法,有的到鄰近村裡去吃農家飯菜;有的在宿舍的火爐上埋鍋自做、湊合着糊口;有的投親奔友到鄰村暫解腹中之饑……但誰也不敢冒然走進食堂去吃夥夫們早已為大家準備好的、比以往白淨漂亮數倍且香甜可口的大饅頭,以及平時很少吃到的肉菜齊具、美味撲鼻的滿鍋大燴菜……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兩天之久,直到同學們走上上訪請願之路為止。

(七)

付鬥雲其人其事(2)

就在“雙罷”事件發生之際,烏盟教育處在商都縣召開化德、興和、商都三縣教育工作會議(筆者離校後曾聽本縣一位當初參會的領導如是說)。令人遺憾的是,參加會議的付鬥雲校長并沒有及時回校處理校内發生的“雙罷”事件,錯失了将事件解決在初始階段的機會,緻使事态逐步擴大,最終導緻了全體學生數九隆冬深夜外出,徒步上訪請願的地步。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大業方興未艾,大部分人家的生活都不富裕。近臨學校的幾個旗縣(商都、化德、興和等)同學每學期中途尚可回家或多或少帶些生活方面的補貼,像卓資、豐鎮、涼城、四子王等旗縣的同學路遠道偏,他們根本無暇照做,每學期隻能假期中回家一次。當時各家生活貧寒,家裡的東西也沒有多少富餘,因而人人在校期間挨餓受饑是常有的事。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我們都趕上了好時代,同時也為自己即将可以捧個“膠皮飯碗”而萬分欣喜。但到校後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情景:飯菜方面質劣、量少、食素、菜稀,一碗灰蘭湯夾雜着幾塊山藥蛋,上面漂浮着幾根海帶絲,一塊玉米面窩頭便是大家的主餐之食。民以食為天,由此,同學們人人怨氣沖天,個個牢騷滿腹,與學校的不滿情緒以及抑郁不平也與日俱增起來。

有同學聽說商都縣正在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内中有盟處常永明副處長參加,于是群情振奮,激動不已,經部分同學一再鼓動,一場在寒冷的冬夜、徒步130裡路的“上訪請願”行動馬上付諸實施。年輕人嘛,最不缺的就是勇猛和果敢,大家說走就走,當時誰也沒有去考慮事态的嚴重和結局。

(八)

西行序曲(3)

81年農曆11月15曰這一天夜間,天高雲稀,月圓風微,是這一年進入冬季以來難得的一個好天氣。大約夜間10點多鐘以後,我們這支“上訪請願”的學生隊伍,群情激奮地從學校後面八大頃村子的前面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當時,在學校宿舍裡面還有極少部分同學呆在裡面,但經不起一些“激進分子”的多番催促與地網式的驅趕,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最終所有同學全部離校,在靜夜中徒步向着正西方向____商都縣城走去。

年輕人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時大家穿着上都比較單薄,女同學尤其如此。當“大部隊”走到四台坊村時,也估不清是夜間幾點,有一小部分同學進到村子的飼養院裡,當時炕上地下全是先到的學生。大家從院子裡抱了些柴火,在冰冷的土地上席地而坐,男的挨着女的,後面的人根本找不到空地。當時也顧不上男女之别,有的女同學靠在男同學腿上,在疲累中呼呼地睡去。夜深人靜,此刻村子裡所有的村民早已睡去,家家黑燈熄火,隻有犬吠聲連綿不絕,後到者發現投宿無望,在無奈中擡腿移步,繼續上路向西方走去。

此夜,筆者與同宿舍的兩位同學一路西行,其中的一位因受涼腹寒,一路嘔吐不止;另一位也在不慎中崴了腳;他二人一邊一個,筆者攙扶着他倆,艱難中勉強地到達四台坊飼養院。後經多方盡力擠對,好不容易才将他倆安置在堂屋門口。自覺“無負一身輕”的自己,在身心上似乎輕松了許多,但卻沒有想到擺在自己後面的路途還很長很遠,任務更艱難,更辛苦……

曾經的母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重拾當年母校歲月)3

(九)

“長征”路上(4)

就在大部隊“出發”的這天夜間,浩月千裡,碧空清輝,走在公路上的我們不時地遙望着夜晚深遽的夜空,這時的天際星漢燦爛,一輪圓圓的明月大如白玉盤。月光冰清玉潔,四野一派銀裝;那膠潔的月色好似給山川大地蒙上了一層白紗,遠望朦朦胧胧,煞是好看。

在四台坊村稍事停頓的大隊人馬,沿着去商都縣城的鄉間公路繼續前行着。令人遺憾的是當時的交通路況哪有現在這樣發達,鄉與鄉之間根本沒有柏油路。走在沙粒作鋪墊、崎岖不平的路面上,拇指大的石塊硌得大家腳掌生疼,走出十多裡地後,雙腳便開始磨起泡來,大家想一想“紅軍兩萬五”,又咬着牙繼續走了下去。

離開四台坊村子不久,約莫快到八十頃鄉的時侯,學校的兩輛敞蓬汽車從後面“追”了上來,猛然間停在了正在急匆匆行走的學生隊伍中間。車上有校長、副校長、學校的一些環節幹部以及各班的班主任老師。有部分同學見有“順”車可坐,忽拉一下子就上到車上面,當發現是學校的汽車後,他們又馬上全都跳了下來。

此後,以付鬥雲校長為首的校領導們,輪番向學生們說着好話,他們共同的願望是央求大家不要上訪,有什麼事回校再解決,畢竟“家醜不可外揚”。其中最數史萬達副校長态度真誠,他操着一口哭腔音,在夜色中似乎掉了幾滴老淚。同學們明白,史老師說的雖然全是肺腑之言,但此事“開弓焉有回頭箭”,仍處在氣頭上的學生們,此時對校方的勸說置之不理,大家相擁着,繼續着前行的路程。校方見勸回無望,放走了準備搬學生的車輛,當下有部分校領導及班主任老師,也與同學們一路相伴,在茫茫的夜色中繼續前行。

(十)

“長征” 路上(5)

“ 隊伍”走出十八頃村子後,估計已是午夜以後的時間了。這時夜深人靜,萬籁俱寂,氣溫也開始逐漸冷了起來。

從學校出來到十八頃這段30多裡的路程中,同學們大體上都一直相跟着;但出了十八頃村子後,隊形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一些體力好的、腿腳快的、精力旺的同學走在了隊伍的前邊,他們不愧為名符其實的“排頭兵”;年齡、體質稍差的同學介于中間;一些女同學及齡大體差的男生們,相對落在了後面。不論哪一拔人,大家都低頭匆忙地走着,有個别人拄着拐杖,誰也不說話,隻聽見腳掌踩在路面上發出唦!唦!的響聲!那一夜的長途跋涉,想必是我們每位同學一生中一次走的最長最遠的路程。

如果此時有條件進行航拍的話,我們這支“潰不成軍”的隊伍、我們這夥像“天女散花”般被抛撒在午夜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的上訪學子,其情其景必定引人入勝。多年以後,這些難得的回放鏡頭,必定是我們每位同學一生中最為珍貴的曆史資料。

月亮走,我也走。

大約到了午夜3、4點後,圓圓的一輪明月斜挂在西天邊上,這時氣溫驟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們這一撥同學在步履維艱中來到了一個公路之畔、叫作“三兩地”林場的村子。遠遠望去,火光沖天,當走到近處時,發現原來是偌大的一個草堆(小麥桔杆)被先期到達的同學們給點着了。大家當下也顧不了許多,急忙上前伸出那早已凍僵的雙手雙腳,盡情地烘烤着,暫時享受着火堆給帶來的溫暖。

(十一)

黎明前的艱難(6)

大夥在三兩地林場烤完火後,身體上暫時有了些許溫熱。隻是當重新走上公路時,不一會兒寒氣再次襲來,加之連日“罷飯”帶來的腹無飽食以及一整夜的疲累行走,因而個個都身體虛弱,确實疲憊得走不動了。女同學們本來就體弱力薄,從體質上來說注定不及男同學,但難能可貴的是她們一直随着大夥走在隊伍的中間,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人們常說:“太陽出工,凍死球楞”,這話一點兒也不假。當太陽從東方欲升未升的時侯,這個時間段的天氣确實太冷了。走在淩晨清冷無比的公路上,我們化德籍的一位同學因受饑、寒、累的三重侵擾,蹲在公路邊的土堆上怎麼也不走了。該同學前幾年做過一次大手術,腹腔上一直留有半尺長的術後疤痕,像他這樣瘦弱的體質,怎麼能抵擋得住如此長途跋涉、寒夜、缺食多重因素的折騰呢?

周圍的同學急忙上前欲将他扶起來,這時突然間發現該同學的雙腿僵硬的怎麼也扳不直、伸不展。衆人上前一齊動手,好不容易将他的雙腿扳直扶正,然後又攙着他艱難地的向着目的地走去。約莫又走了半個多小時,東邊的太陽徹底露出了它的笑臉,那溫暖、令人欣喜的陽光灑向大地,田野間升騰起一縷縷熱氣,可我們這夥從夜幕中走來的人身體上怎麼也煥發不出熱來。

正行走間,有位同學突然間發現了公路的北邊有一個村子,大家都擡頭望去,隐約中發現這個村子的規模并不太大,最多也就百多戶人家吧。當下有位商都籍的同學介紹說,這個村子的名字叫“韓家村”,該同學進一步解釋說:學校距離商都縣城大約130裡地,而韓家村距離商都有30裡地,當下以韓家村為止,說明同學們一夜間整整走了100多裡的路程。

(十二)

黎明後的困惑(7)

當我們一行10多人走到韓家村前面時,發現整個村子的上空炊煙袅繞,煙霧騰騰,此時恰好是村民們吃早飯的時間。

村子裡雞鳴人歡,遠處不時夾雜着幾聲犬吠聲,此情此景,一幅無限風光亮麗的農家田園生活圖景展現在大家面前。這時,有位同學發現後排有一處寬敞的院子,高高的門樓,整潔的房舍,牆上刷着醒目的标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下大夥認定這必是一處學校。

按着推理來說:既然是學校,就必定有老師,有老師勢必同情學生,于是乎,大夥推舉我與另一位同學帶着先前那位化德籍同學,推開了學校那扇朱紅漆大門,準備張嘴向這位未曾謀面的老師家乞讨些許食物。

推開老師的家門後,發現這是一個三口之家,從眼前情況看,他們可能剛好飯畢。因為飯場上僅剩下半碗玉米粒稀粥,不大的籠笹裡有3塊發黑帶皮的凍山藥,籠笹裡還有半塊金黃色的玉米面窩頭,僅有的一個鹹菜盆子,裡面早已空空如也,除此以外,再無他食。

當下與老師互通了情況,這位老師說:記不清你們已是第幾撥人了,家裡本來剩飯就不多,就連僅有的一點“三合一”炒面也讓先來的同學們吃完了。三位如不嫌棄、時間允許的話,可否讓内人再做些簡單之食,以減緩饑餓?

我們對老師的同情深表謝意,同時亦為“同道相憐”這句話而感到萬分欣慰。當下将那半碗稀粥給化德籍同學喝了,本來想撥個山藥讓其解饑,但因雙手受凍不靈便,捧在手裡的山藥無論怎樣也不聽使喚;有心帶皮吃下去吧,又恐老師及家人笑話,傷了“師範生”的面皮;愰忽間,突然外面有人高聲喊叫:班車來了!于是三人急忙跑了出來。

(十三)

清晨時的徬徨(8)

當大家跑到公路邊時,兩輛擠滿寂寞營學生的班車根本沒停,呼嘯着一閃而過。從車窗玻璃上完全可以看到整個車裡面都擠滿了人,既已超載滿員,那車不停下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站在公路上的我們幾位同學,在徬徨中沒了主意。因為那時的交通條件不像現今這樣發達,如果誤過了晨間的早車,就意味着一天之内再沒有任何到達縣城的車了。

此時,衆人的心裡有一種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感覺。大家邊走邊分析着眼前的處境:比我們先期到達縣城的那些年輕有為的同學,此時早已到達了目的地,他們或許正悠哉悠哉地品着茶呢;落在我們後面的同學,他們乘坐着剛過的班車,用不了多長時間也可抵達;看來全校隻有我們這十來個人被抛在了這荒郊野外的公路上。處境,令每位同學在無奈中産生一種失落感。

繼續往前走吧,雖然天氣漸熱,但這剩下的30多裡路如何堅持下去?此時的我們腹中無食、一夜無眠、身寒體虛、雙腳療泡……這些困難如何去克服?再回到韓家村那位老師家裡去貼補點食物吧,又苦于囊中羞澀,有何顔面再見人家這位尊者?總不緻于白吃白拿吧!

還有一種下策,那就是坐上縣城開往各鄉鎮的班車回學校,但這種想法在腦海中一閃馬上就被否定了。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也是七尺男兒,想想紅軍當年爬雪山、過草地,天上飛機掃射,地下衆敵圍剿,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都沒有屈服投降,眼前的這點困難,怎麼就能輕易認輸呢?最終,大夥統一了認識,增強了信念,振作了精神,一緻認為:絕不當孬種,即便是蜷伏爬行,也要爬到商都縣城去!

(十四)

徬徨後的無奈(9)

方法确定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去落實了。大家從路旁的樹林裡撇回幾根樹棍,每人一根拄在手裡作為拐杖,走起路來明顯比先前省力多了。此時,冉冉東升的太陽将陽光灑滿了大地,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感覺上比原來暖和了許多。

蒼天不負可憐人。

就在大夥振作精神準備繼續剩下的路程時,隐約中從後面傳來幾聲徽弱的鈴聲,衆人回頭看時,發現有四五輛牲畜拉着的農用兩輪小膠車走了上來。遠看,車子上面全是大小不一的口袋,81年商都縣年景不好,這或許是某個村子的村民去縣裡上交公糧的車隊吧?

當下我們幾位将車子圍了起來,并向車倌們介紹了自己的一些情況,同時十分懇切地提出想搭乘他們的小車去縣城的想法。但好話說了一大堆,幾位車倌看着我們十來個健壯的年輕人,就是不同意。眼看搭車無望,在毫無辦法之際,我們十六班有位叫“李彪”的同學,他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對車倌們說:“大爺,今天這車我們是坐定了,讓坐我們得坐,不讓坐也得坐,否則咱們就全部耗在這裡,誰也别想再走了”!

車倌們一看來了個“茬”硬的,躊躇了一會兒後,終于在無奈中勉強同意了。接下來,在李彪同學的安排下,車況好點的坐3人,稍差點的坐1__2人,就這樣,這幾輛二輪小膠車将大家一直拉到商都縣城裡。因太于疲累,上車後大家便在颠簸中呼呼地睡去,到了縣城,還是車倌們将衆人叫醒的呢!

順便說幾句題外話:李彪同學,集甯人,辦事靈活,聰慧伶俐;睿智穩重,人脈極好。李彪同學師範畢業後回原籍工作,在其40多年的工齡中,莅任市裡多個學校之長,當了近30年的“一把手”。在我們十六班,男同學是李彪,女同學是袁鵬,二人“長”齡最長,且成績斐然。皆因兩位所到之處勤奮履職,一路播灑陽光,收獲榮譽,深得各屆領導的器重和全社會、師生們的贊譽與好評,如今桃李滿天下,“長”位上榮退,其業績無愧為教育行業的佼佼者。難怪乎同學們都說:這二位的工齡與“長”齡幾乎相差無幾……

(十五)

上訪事件結局(10)

81年農曆11月16日上午10時許,我們這批最後到達商都縣城的同學,經過一夜的奔波,終于随大夥坐在了商都教育局臨時準備的教室裡。

聽說在我們未到之前,常處長及校方就與學生代表們召開了見面會,鑒于此次事件較為單純、倉促、特殊等原因,雖然當時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事件本身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以及未引發其它連帶事故,加之學生代表的退步認錯,因而常處長明确表态:對此次事件中所涉及的人與事不作任何處理。

随後,常處長身披黃大衣,站在凳子上給全體參與事件的學生們講了話。事後,學校為同學們準備了頓便飯(記憶中好像是饅頭、稀粥之類),然後,又用三輛大班車将大家送回了學校。回校後的同學們在宿舍内大睡了一天,然後複課複飯,又按部就班地開始了校園生活。

客觀公正地講,此次事件最終能得以如此“風平浪靜”般地解決,完全取決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其一,感謝上蒼憐憫我們這夥單純、幼稚的學生娃,特意賜給了大家一個好天氣;雖然同學們在數九隆冬之夜、在腹無飽食之際、在百裡寒夜之内徒步走了一宿,但事後除了一名女同學受寒“中風”外,所有人都安然無恙;其二,出于常處長的仁慈和寬厚;其三,也出于付鬥雲校長的胸襟與大度。

正如一位同學所言,當初的我們太于實在、單純、幼稚、童真、莽撞,明知擺在自己面前的維權方式有多種多樣,何須借一時之勇,非要走“上訪請願”這條路呢?殊不知這樣做勞民傷身不說,其結局大都險象叢生。

坦率地說,假如當初“長征”之夜遇上了十分惡劣的天氣;假如在事發中途出現了學生凍傷凍壞情況;假如那一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亦或天災人禍;假如事件落實中遇上了心胸狹窄的當局者……事情的解決方式或許不是這樣,結局也許不僅僅如此。到那時,同學中個别“領頭雁”勢必受到處分:重者,是掉飯碗的差事,屬人生悲劇;輕者,是終生污點,一生擡不起頭來;我們大家都出生于寒舍農門,好不容易勤學苦讀跨入了師範門檻,終于有了重塑“金”身的機會,也有了捧鐵飯碗的資本___結果二年深造帶着個“處分”而歸,此種慘狀無論落到誰的頭上,都不實為人生的一大敗筆和終生遺憾!

* * *

尊敬的師哥師弟、師姐師妹們,尊敬的所有老同學們,40年前大家“上訪請願”事件(1___10)節往事之回顧到今天就止筆了。在此鄭重申明:拙文中所持立場、觀點、态度、看法僅僅屬筆者個人之見,并不代表任何人與事。諸君如有不同之見或持有不同感受見識者,理應另當别論,多望海涵!

(十六)

與付校長的一次書信接觸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我在鄉中學任教導主任。當時,學校的規模雖不大,但也屬于那種戴帽子初中(初中三個年級六個班,小學一至五年級、學前班)。初中各個年級班容量都很大,每班近七十多名學生。

學校的辦學基礎比較雄厚,因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尤其是初三年級,如果招生時不設法控制班容量,勢必人滿為患。校長将招收學生的大權托付于我,并叮囑嚴把質量關,擇優遴選。

其時,付鬥雲校長有一親屬(當時本人未作自我介紹),他的孩子因成績不佳,不具備入學條件,因而被幾拒門外。忽一天,這位親屬領着孩子又來了,進門後急忙從兜裡掏出一封便箋,雙手遞到我的面前。我展開一看,隻見上面寫着:小劉,聽說你在學校當了領導,我有一個親屬,他的孩子想進你校讀書,如果你不再罵我的話,就麻煩收下他吧……雲雲,下方暑着:付鬥雲

我對這位親屬說:和付校長有這種親屬關糸,為何前幾次不說?他回答說:我每次來找你都發現辦公室裡擠滿了人,在認為無望時就四處打聽你的情況,有人告訴我你曾是寂寞營學生,隻好騎自行車去找他了。當下,我詳細地詢問了有關付校長的一些情況,得知他已調回縣城,身體健壯,每日無所事事。情況特殊,不容緩待,我馬上答複準備收下他,并托付教務員為孩子分班注冊,安排住宿。同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孩子減免了一半學雜費。

收下這個孩子後,我特别叮囑相關科任老師,課餘時間适當為其開個“小竈”。這孩子挺争氣,一段時間後,成績直線上升,并在“中考”時順利升入高中。從這以後,家長很感激,每當開學、放假的時侯,他經常來校接送孩子,而每來之時,總要到我辦公室裡坐上一坐,給他抽我的煙也不要,自顧抽他的那袋老煙梗。這時,我總會問起一些有關付鬥雲校長的近年情況,但他歎息着說:道遠路偏,我一個莊戶人家,那有時間去逛門走親家?

再後來,一來二往,他成了我辦公室裡的常客,每次到鄉裡辦完事,總要到我這裡來坐上一會兒,直至孩子畢業離校……

(十七)

史萬達老師二三事

說起史萬達老師,凡在商都寂寞營分校呆過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史老師甚至在當時的社會上也小有名氣。這是因為史老師這人太于老誠實在,他曾是商都縣域内政間傳說的所謂“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其中之一。偌大的一個縣城,人們能将史老師這樣看重、并提升至這樣高的檔位,可想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境界、他的敬業精神、他的履職态度有多麼高尚。

史老師具有崇高的敬業精神,他工作中嚴于律己,愛崗敬業;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諸事超前(當日事當日畢,明日事今日備);幹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據業内人士透露:當年史老師老伴兒卧病在床,眼見處于彌留之際,他甯是扔下病人去給十三班學生們上課,待他下課回來後,妻子早已閉目西去……

史老師有着寬厚的胸襟、先人後己的人格魅力。有一次上級下撥了一個教師調資指标,校方考慮到史老師人口多,家庭生活困難,會議決定将調資指标指定給他。但史老師硬是不要,最後将指标給了楊茂芳老師。

史老師有着艱苦樸素、勤勞節儉的生活作風。從我們二年在校時間段上觀察,史老師常年穿着一條黃色土布褲子,上面沾有污漬了,洗去續穿,終年不換;一頂早已褪去本色的帽子,破舊的快進博物館,仍戴了又戴,可謂:老虎下山一張皮。作為學校的副校長兼教導主任,每天在師生們面前露面,他在衣着穿戴上這樣簡樸,其它方面的儉節程度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

據說,史老師糸老牌的張北師範畢業生。他學識淵博,知識面廣,博覽群書,文理兼通,平時在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後,遇有請假的缺課教師,史老師便會想方設法為其頂崗補缺。倘若沒有全科的知識,缺乏豐富的知識面,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曾經的母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重拾當年母校歲月)4

(十八)

快言快語的包傑老師

包傑老師,中等個頭,面頰微黑,駝背弓腰,我們在校時他大約五十左右年紀。記憶中的包傑老師臉部某一處好像有塊大大的黑痣,皺紋縱橫,皮膚粗糙,說話聲調略帶沙啞,頭戴一頂破舊帽子,衣着穿戴上不善講究。與楊茂芳老師一樣,包老師生活中也不太注重修飾邊幅,同學們在校二年,平素很少見他倆穿較為新鮮平展的衣服,這或許是寂寞營老師的“通病”與共性吧;隻不過包老師不像楊老師那樣“甩帽子”罷了。從外表看,二人基本上缺乏師者應有的風度。

包老師給我們上現代漢語課,因當時教材奇缺,所有教學資料全憑教師自行去搜集、整理、準備,因而,一支粉筆,一本教案,就成了包老師帶到講台上的全部家當。包老師教學經驗豐富,闆書安排恰當合理,并寫的一手好粉筆字。那挂在黑闆上的字迹遒勁有力,筆體氣勢磅礴,十分耐看。

包老師學識淵博,知識面很廣,因而掌握的文學知識也極其豐富,尤其在漢語修辭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有一次,包老師在給我們講“句子成分劃分”時,記的例句是:“你到院裡騎上毛驢快去四台坊你二姨家搬上你三姨來咱們家給你織毛衣”,這種獨居匠心、别具一格的費心安排,這種從任何漢語修辭書籍中都查無出處的精典例句,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包老師在搜集整理、歸納完善、備課摘錄時所付出的心血,也從側面展示了他的敬業精神。

包老師講課語速極快,說話往往似連珠炮一般。他的發音雖然略顯沙啞,就好似歌壇上某歌星特有的流行唱法一般;但在低沉中夾雜着激昂,即便坐在後排,也能十分清楚地聽到他那恰如洪鐘般的聲音。包老師講課吸引力極強,聽他講課,往往是大家的一種享受,再瞌睡迷惑的人也不緻于睡去……

如今,偉大的祖國日新月異,各業興旺發達,如果包傑老師仍健在的話,已是90開外的耄耋老人了。我們衷心地祝願所有健在的寂寞營老師及全體同學們身體健康,生活順利,萬事如意,幸福吉祥,直到永遠!

(十九)

寂寞營分校的起始與停辦

寂寞營,原名冀馬營,據同學聽人介紹說:這裡因地處偏僻,荒蕪人煙,建校前曾是關押國民黨戰犯的地方,後來成了商都縣“五·七”幹校。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改革開放新政伊始,百廢待興,雖然這裡的基礎條件不太優越,但幽靜的地理環境以及房舍設備,各方面基本符合當時的辦學理念,于是盟教育處便選擇在此辦了後來的師範分校。“寂寞營”,顧名思義,寂寞也;此名緣何而來,或許是出于哪一屆的學子雅士亦或社會名流、文人騷客為其而冠名吧,并從那時一直沿用至今。

最初的寂寞營分校不僅僅是單純為全盟培育師範人材,而是一校兼作多用。每年到了寒暑假或其它假日期間,當地各級政府或一些企事業單位,就利用這段時間到這裡來舉辦各種類型的研讨會、培訓班以及開展其它一些社會活動。可以坦誠地說,寂寞營分校多年來确實為烏盟地區及商都縣域培養了無數建設型人才,因而在其發展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八十年代初期,我們這一屆同學到該校求讀時,恰好趕上了寂寞營分校最後一批招生的末班車。大家知道,當時共招了4個普師班(14班至17班),200多号學生,同學們在83年7月份離校畢業。其時,随着國家政策逐步向科教興國領域的傾斜,當時像寂寞營分校這樣的辦學格局,不論在基礎設施、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各方面都已不适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興盛了10多年的“烏盟師範商都分校”在悄無聲息中完成了她的曆史使命,最終劃上了圓滿的句号。

“停招停辦”後的商都分校,最初教學設備的具體用場大家都不得而知。幾年後,有同學說“分校”早已成了養畜場;亦有人說“分校”成了私企的小作坊……在衆說紛纭中,直到近幾年,有往屆同學聚會赴寂寞營故地重遊,大夥這才從照片中看到,原來興盛多年的寂寞營分校,現如今已是如此的蒼涼:房屋倒塌,殘牆斷壁;雜草叢生,到處荒蕪一片……

(二十)

願寂寞營精神永放光芒

商都寂寞營分校,雖然在烏蘭察布地區名不見經傳,但正是這不起眼的地方那幾年為全盟各旗縣培育了近千名教學人材。各位不妨一算,當初每個教學班按平均55人計算,17X55就是935人,加上短期培訓人員,其結果是一組多麼可觀的數字。這些人畢業後,如燎原之勢被輸送到各旗縣的大中小學校,及時地緩解了當地中小學教學人材奇缺的現狀,有力地推動了全盟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那時,盡管寂寞營周邊沒有山川,沒有河流;沒有花草,更沒有樹木;但這裡不缺荒蕪,不缺凄涼;不缺空虛;更不缺寂寞;盡管寂寞營校園裡沒有高樓,沒有大廈;沒有畫廊書室,更沒有雕梁塑像;但這裡有的是師者的勤奮,有的是學子的孜孜不倦;有的是埋頭實幹的史萬達精神,更有的是寂寞營人一代代的奉獻與傳承。

從這裡走出去的寂寞營人,将寂寞營精神帶到了烏蘭察布大地,帶到了四面八方,從而讓史萬達老師那種實幹精神發場光大,永遠傳承下去。

我們衷心地期願寂寞營精神世代永存,永放異彩,永放光芒!

寫在後面的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瞬間我們都步入了花甲之年。自從畢業離校(尤其是退休)以來,筆者總想寫點有關母校寂寞營的東西,但苦于字乏筆拙、語瘦詞窮,又恐文質低劣招緻諸君見笑,加之年代久遠,大部分人與事随着時間流逝大都被淡忘了,因而每每提筆又止。近來受幾位文友同學啟發,胸臆間不由得萌生了些許沖動,于是鬥膽草撰了“寂寞營往事回顧”(1至20節),以期飨慰諸友。

拙文在寫作上難免提目漏綱、重小失大,亦有在史實、事例方面與原貌原況不符之實,在此一并緻歉;并向提供史實、素材的諸位深表謝意。

權且将此文當作向諸位同學大佬的敬獻之禮、向母校寂寞營的回饋之贈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