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四種基本德性?古代哲學家柏拉圖試圖同時采納唯物論和非物質論,但他顯然認為,更真實的東西是一些非物質實體,他把這些實體稱為“形式”“形式”體現了柏拉圖試圖把握畢達哥拉斯的數學洞見,并竭力在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後把存在與生成聯系起來與畢達哥拉斯類似,柏拉圖強調形式比物質内容更重要;與巴門尼德類似,他強調最終的實在必須是不變的,因此我們的日常經驗世界不可能是最終的實在;但他也與赫拉克利特類似,承認顯見的變化是重要的,它們需要某種背後的邏各斯或最終的原則才能得到理解柏拉圖的“形式”就是他關于邏各斯的版本,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柏拉圖四種基本德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哲學家柏拉圖試圖同時采納唯物論和非物質論,但他顯然認為,更真實的東西是一些非物質實體,他把這些實體稱為“形式”。“形式”體現了柏拉圖試圖把握畢達哥拉斯的數學洞見,并竭力在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後把存在與生成聯系起來。與畢達哥拉斯類似,柏拉圖強調形式比物質内容更重要;與巴門尼德類似,他強調最終的實在必須是不變的,因此我們的日常經驗世界不可能是最終的實在;但他也與赫拉克利特類似,承認顯見的變化是重要的,它們需要某種背後的邏各斯或最終的原則才能得到理解。柏拉圖的“形式”就是他關于邏各斯的版本。
讓我們舉一個關于“形式”的例子:假定我在這張紙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并試圖證明一條關于三角形的歐幾裡得幾何學定理。這裡我們注意到,首先,我所畫的這個特殊三角形并不是一個精确的
三角形;即使我用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也無法使之具有絕對直的邊,畫出的線仍将會有一定的寬度(而一條真正的直線就不會有),畫出的角也将有一定的誤差。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畫出一個真正的三角形;其次,即使三角形已經畫得很好了,我又怎麼可能通過證明關于這個三用形的某個命題來證明一切三角形都符合這個結論呢?柏拉圖的回答是:因為我在這裡真正打交道的不是這個特殊的三角形,它不過是一個不完美的物質實例罷了,我所真正打交道的其實是三角形這個“形式”,即一種非物質的完美的三角形,它不存在于這個物質世界的任何地方。
三角形這個“形式”存在于何處?今天的大多數人都會說,“存在于我們心中”或“它并不存在”。但柏拉圖認為它的确存在着,事實上,它要比畫在紙上的這個物質的三角形更為真實。的确,柏拉圖的全部哲學都是建立在存在着兩個世界這一基礎之上的:一個是我們混迹于其中的這個日常的物質世界;另一個是純粹“形式”的世界,它是永恒的、非物質的,比這個世界更為真實。前一個世界是由物質的東西組成的,它們會變化、滅亡或消失,柏拉圖稱之為生成的世界。它并不是不真實的,而是要比另一個世界,一個真正實在的世界更少真實,柏拉圖把這後一個世界稱為存在的世界。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柏拉圖通過一則“洞穴神話”向我們戲劇性地解釋了這兩個世界之間的關系。洞穴象征着影子的世界,即我們所有人生活于其中的“生成的世界”。陽光代表着真理和“存在的世界”,我們隻能通過理性而非經驗來把握它。
在柏拉圖看來,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物理世界——我們憑借自己的感官所能接觸到的世界——的人,就像把全部生命浪費在看電視上的人一樣。他們打交道的對象隻是影像,而不是這些影像背後的實在。理解這種實在,是理智所要擔負起的工作,也是哲學的根本任務。
這裡,你可以看到柏拉圖是怎樣保留了前人的兩方面哲學觀點的:他有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變化及其背後的邏各斯,柏拉圖把它安放在了“形式”中;他有巴門尼德的驚人斷言,即我們日常經驗中的各種事物并不是實在的;他還有畢達哥拉斯的最真實的東西是永恒的數學原則這一論斷。現在,請注意柏拉圖是怎麼做的:他提取了所有這些觀點中他所贊成的部分,并把它們結合成為一種戲劇性的、有說服力的圖景,在這幅圖景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觀點是怎樣搭配成一種世界觀的。少數哲學家也許會說:“我當然相信物質的東西,我也相信數,相信它背後的某些永恒的原則。”但正是設計出一種方案,使所有這些觀點能夠整合在一起,這才是最關鍵的。正如你已經看到的,這些觀點本身可能并不是特别原創的,但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承認,柏拉圖不僅是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而且也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原因就在于他頗具想像力地把這些觀點出色地整合在了一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