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于泉州。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内”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送别》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
整曲《送别》歌的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既有古典詩詞的神韻,又通俗易懂,全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人在别時,聽起來就倍感凄涼。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國處于新舊交替的時候,許多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常對未來迷茫,《骊歌》所傾訴的迷惘惆怅之情很能代表當時大所數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心緒,因此獲得廣泛的喜愛,并且賦予這首歌以當時的曆史感和時代感的品格。
1982年,由于《城南舊事》改編的同名電影的主題歌和主旋律都用了“骊歌”《送别》,而使這首歌重喚新生,更加廣為人知、深入人心。
對于《送别》歌,長期以來大多數人都以為此歌的詞與曲皆為李叔同所作。
其實《送别》的曲子原作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韋(John Pond Ordway,1824-1880),歌曲英文原名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
由于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
《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後的1907年,此時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學且又熱衷于音樂,他對《旅愁》當有較深的印象。
李叔同作詞的《送别歌》采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但歌詞卻是受了《旅愁》的影響。
《旅愁》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自惆怅歎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而李叔同的《送别歌》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
由此可見,《旅愁》《送别歌》兩首歌不僅旋律相同,歌詞意境也相近。
《早春二月》是根據柔石小說《二月》改編的!
影片《早春二月》、《城南舊事》采用《送别歌》作為主題曲,更是獨具意味且影響更為深遠。
(文:張再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