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存在的遞延所得稅資産的主要情形
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産的情形是指資産的賬面價值少于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也就是企業的會計利潤少于企業的應納稅應得額,主要存在這幾種情形:
第一、企業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存貨跌價損失等八項資産減值損失。
第二、企業當年沒有扣除完畢的廣告及業務宣傳費結轉至下年度繼續扣除的部分。
第三、企業當年沒扣除完畢的職工教育經費結轉至下年度繼續扣除的部分。
第四、企業當年沒有扣除完畢的公益性捐贈結轉至下年度繼續扣除的部分。
第五、企業虧損的部分預計後續年度能彌補轉回的部分。
二、遞延所得稅資産與上述主要情形存在的勾稽關系
遞延所得稅資産應等于上述五類情形12種類别本年度累計餘額與未來适用企業所得稅率稅率的乘積,對本企來說,企業所得稅率為25%。
三、有關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是一個損益類科目,企業所得稅費用不等于當年企業的應交企業所得稅,也分兩種情形
第一、當企業存在遞延所得稅資産為借方餘額或轉回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時,企業所得稅費用=當期的應交企業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産-轉回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第二、當企業期未存在遞延所得稅負債貸方餘額或轉回的遞延所得稅資産方時,本期的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企業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轉回的遞延所得稅資産。
四、本期的應交企業所得稅的确認及計量
企業應根據以利潤總額為起點,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細的相關規定,對企業的利潤總額進行調整增加或調整減少,得出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然後按适用的稅率,計算出企業的當年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第一、 企業當期的應納稅所得稅額=會計利潤總額 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第二、 企業當年的應交企業所得稅=企業當期的應納稅所得稅*25%
第三、 企當年應補交的企業所得稅=企業當年的應交企業所得稅--日常預交稅額。
五、其他
第一、企業應在12月31日結賬前,需保證遞延所得稅資産、企業所得稅費用、應交企業所得稅不能出現大的審計調整,如出現了審計調整,需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或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進行核算,調整至資産負債表的年初留存收益數及其他有關資産及負債類科目。
第二、企業在12月31日結賬前,應交企業所得稅可按利潤總額的25%預交企業所得稅,但在次年的5月31日前彙算清繳時必須全部結清上年度應交的企業所得稅。
第三、對于企業在上年度的計提,預提的成本費用在次年5月31日取得正規票據的,應将相應的票據附在原來的計提或預提費用的憑證後即可,無需另作會計憑證。
第四、對于企業在上年度計提預提的成本費用在次年5月31日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時仍未取得正規票據的,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進行補稅,在實際收到相關正規票據時再向稅務機關申請調減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或退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