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餘麗
後疫情時代,伴随着技術深度的不斷滲透和資本的持續流入,醫藥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在大健康領域,中國市場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體量大,創新的驅動使我國正成為全球醫療創新引擎。
近日發布的《科銳國際2022人才市場洞察及薪酬指南》(下稱《指南》)顯示,在政策持續利好的前提下,未來10年将會是中國醫療産業的“黃金十年”。“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促使我國大健康行業各領域不斷變革,包括傳統藥店在内的醫藥公司積極探索新的營銷渠道來拓寬市場。互聯網醫療在5G以及AI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賦能下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在政策的驅動下,醫療細分領域迎來高速發展,數字技術正在重塑醫療健康産業的未來,大健康領域人才需求持續強勁,制藥、生物技術、互聯網醫療、高端醫療設備等領域人才需求旺盛,複合型高端人才成為各大企業競相争奪的優質資源。從全球人才流動趨勢上看,随着本土藥企競争力的持續增強,對海外研發人才構成了強勁的吸引力,人才持續内流,進一步促進了醫療産業繁榮。
新藥研發市場興起
得益于過去幾年良好的醫藥創新環境和利好政策,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的數量與在研創新藥的數量都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指南》分析,民營公司和外資企業争先布局醫藥賽道,全國從事創新藥研發的初創公司數量較往年迎來了大規模的增長,中國創新藥的生态鍊已基本形成。
業内專家認為,區别于傳統大小分子藥物開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促使mRNA疫苗技術研發持續升溫,吸引國内外疫苗大廠紛紛布局該賽道。國内企業在mRNA新冠疫苗研發上表現優異,但研發技術水平和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随着涉足該項技術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整個行業還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
科銳國際高級業務總監周雯靜表示,有很多新的熱點技術值得注意:AI賦能小分子、大分子以及ADC藥物的開發;蛋白降解技術;核藥研究等等。新賽道對于各種類型的人才需求都很旺盛,需要創新能力強的科研人員、綜合型醫學開發者等。原有賽道的人才需求依舊旺盛,涉及各個崗位和職能部門。她指出:“過去幾年,中國醫藥創新藥研發産業迎來了大規模爆發式增長,創新産品加快了上市步伐,藥物研發管線持續擴展,資本的不斷湧入也加速了臨床開發的進程。”
不過,産業的繁榮發展給我國醫藥創新生态系統的人才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各層次人才缺口不斷加大,企業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研發人才的加盟。與此同時,供需不平衡也造成整個行業的人才流動率非常高。
《指南》認為,随着新藥研發市場興起、相關政策持續推出,承擔關鍵臨床開發任務的人才缺口依舊較大,藥企研發機構中的關鍵職能和中層骨幹依舊是稀缺人才,作為研發基礎層的臨床監查員崗位需求不斷激增,CRA人才市場存量嚴重不足,資深人才更是鳳毛麟角。此外,越來越多的醫藥公司開始布局海外市場,企業迫切需要建設海外臨床研發人才梯隊。
醫療器械行業人才需求持續增長
今年醫療器械行業整體呈現較為活躍的狀态,人才需求持續增長,甚至開始出現從營銷端口逐漸往上遊轉移的情況,一些新興崗位應運而生。國産化替代的腳步不斷加速,新冠肺炎疫情對醫療器械行業影響深遠,市場擴容和基層下沉将迎來需求高峰。
《指南》顯示,從領域看,伴随疫情在國内的逐漸平穩、國家相關政策的陸續出台、資本市場的關注與不斷投入,一批創新性強、技術含量高的器械産品進入臨床乃至上市階段,其中既包含具備先天技術優勢的進口産品,也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國産創新品牌。熱門闆塊主要包含介入類耗材、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互聯網醫療等,這些人才的缺口較為明顯。而部分耗材領域的VBP也導緻一些傳統領域,如冠脈、骨科等面臨較大的市場挑戰,部分人才開始呈現從領域出逃的情況。外企積極布局在華業務,與本土企業合作開發産品,尋求新的增長點,市場及BD的職位機會增多。
周雯靜指出,研發類人才短缺,尤其是擁有海外研發經驗的人才備受市場熱捧。而臨床、注冊等崗位需求大幅增加的同時,嚴格的法規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市場呈現人才供不應求的趨勢。另外由于國内企業海外出口的需求湧現,國際注冊人才顯得更加急需。而全國的器械工廠已經初具地域特點,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環渤海灣三大區域,同時對于質量體系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她表示,國内企業希望具備外企管理經驗的人選幫助企業快速進入市場亦或提升一個台階,同時伴随越來越多國産産品的出口,海外銷售崗位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外資企業,市場部的缺口較為明顯,除了傳統産品管理崗位的正常需求,一些新方向格外搶手:一是涉及新産品導入的産品管理崗位,行業競争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将研發管線中的産品推進上市成為重中之重。二是數字化營銷崗位,一些傳統做法正在被新的市場傳播方式取代,而器械行業過往在此類人選的儲備上明顯不足。
同時,周雯靜表示,醫療器械領域經曆了2021年市場需求對比前一年招聘停滞帶來的惡補式增長,2022年,需求應該會趨向正常,增長應該會趨于穩定。但研發、注冊、海外營銷等熱門崗位依然可能因為供需的不平衡,有較高增長。産品管理崗位,雖然常規化但需求量較大,故應可維持平穩增長。綜合整體市場各職能崗位,跳槽漲幅依然維持在20%—25%。
互聯網醫療保持蓬勃勢頭
不論是傳統的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醫藥、醫療公司都在布局“互聯網 大健康”産業。自2014年起,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首次提出醫療機構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機構外的患者開展遠程服務屬于遠程醫療。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确對互聯網醫療的支持态度,将健康醫療提高至國家級戰略高度,越來越多的資本關注以及投入到“互聯網 醫療”的業務闆塊。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催化了産業的成長。2020年2月,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互聯網 ”醫保指導意見》,将慢性病“互聯網 ”複診納入醫保,以及2020年7月17日,國家衛健委在官網公開發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醫療聯合體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加快推進醫聯體建設,逐步實現醫聯體網格化布局管理。一系列舉措向外界展現出了不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市場發展前景,“互聯網 醫療”将會是未來幾年内備受重視的業務闆塊。
目前,阿裡巴巴、京東、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都不斷深耕大健康領域,不斷擴充其互聯網醫院的業務體量;另一方面,從早期的數字化創新業務到近期搭建互聯網醫院平台業務,傳統藥企在目前國内醫改環境的影響下也在不斷轉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醫藥政策改革及AI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興起,越來越多涉足“數字療法”的公司也在“互聯網 醫療”的業務版圖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不斷壯大完善的公司都向人才市場散發出強烈的崗位轉型及需求的信号。
周雯靜表示,由于“互聯網 醫療”相關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張并日趨完善,在人才大量需求的前提下,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比如企業不再以一個開放的态度吸納傳統互聯網或者傳統醫藥行業背景的候選人,而是更看重候選人出色的“互聯網 醫療”從業背景以及項目經曆。從人才熱需方向上,中高層運營、營銷或者技術人才以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需求量最大。
醫療服務前景較好
近年來,國家逐漸将醫院的營收納入當地政府的考核指标,各級地方政府也陸續出台了相應的政策支持醫療服務産業的進一步發展。随着我國經濟逐漸複蘇,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疫情常态化防控舉措的實施也使居民更加意識到投資健康的重要性。龐大的老年人群體、殘疾人群體和慢性病群體驅動了我國康複醫院的崛起,康複醫療服務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疫情促使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大了在醫療衛生健康領域的研發投入,相關醫療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在5G的賦能下将會實現更多可能。對于地産醫療,受制于地産政策的影響,地産公司以維護主體業務為主,地産醫療方面有所回縮或者調整。
《指南》指出,公立醫院在去年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相關政策的傾斜加速了後疫情時代公立醫院的發展,尤其在非省會城市,“強專科、大綜合”積極探索專科醫院發展思路,建立康複、婦産、口腔、眼科等特色科室,引進專家團隊來進一步擴張版圖。在此背景下,放射科高級職稱、超聲科高級職稱、腫瘤内科主任等崗位需求較大。社會辦醫制定了特色專科醫院的發展戰略或者采用醫療集團的形式來尋求更大的發展,社會辦醫療機構在院長、高端科室主任等崗位有較大需求。外資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整體平均年齡較小,此外,外資醫院大多在經濟發達的區域選址,如和睦家醫療,外資醫療重點突出品牌特色科室,采用連鎖品牌的方式搶占市場。
周雯靜認為:“對于疫情期間興起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得益于5G的加速部署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出台而快速發展,醫生的觀念也更加市場化,線上問診醫生、互聯網醫療醫生運營人才、醫院信息化人才缺口較大。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推行,婦兒醫療行業依舊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婦兒醫療服務支出持續增加,專科婦兒醫院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産科及兒科領域的人才需求旺盛。”
《指南》顯示,從人才獲取渠道上來看,公立醫院仍舊以校招、内招為主。同時,公立醫院使用市場化方式引才比如獵頭的觀念比去年更為開放,許多公立醫院加深了與外部獵頭公司的合作,從外部引入大量醫療衛生健康領域的專業人才,加速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對于社會辦醫而言,醫療集團加大招聘力度,得益于人才結構的不斷完善,社會辦醫療機構利潤實現了大幅增長;而對于新建醫院,如何将現有的人才留住、如何擴展招聘渠道并提升醫療水平吸引外來人才是很大的難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