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4日電(記者劉美子 曹嘉玥)這幾日,剛剛結束十月觀鳥課程的“90後”自然教育者胡文珏正馬不停蹄地趕往四川省成都市,為兩個月後的寒假生态旅行設計路線。
5年前,當胡文珏将目光從河流環境保護研究轉向自然教育領域時,很多人甚至對“自然教育”這個詞感到陌生。
胡文珏在合肥方興湖公園給孩子們上觀鳥課。(受訪者供圖)
胡文珏是安徽省合肥市較早從事自然教育的“新職人”之一。大學期間,學習資源管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他加入環保社團,開始接觸自然教育。2017年,他在合肥創辦聞啼鳥自然教育工作室。
近年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以傳播生态環保理念為目标的自然教育也成為新職業,在中國蓬勃興起。“胡文珏們”把自然當成課堂,向孩子們講述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露珠想給蜘蛛一個驚喜,蜘蛛回來一看,呀!自己的家挂滿了小珍珠。”這是12歲女孩秋天作的小詩。
秋天是胡文珏最早的學員之一,從5歲起就跟着胡文珏走進大自然,辨識植物的莖葉花果、觀察鳥類遷徙、夜探森林公園、體驗農耕勞作。“很多人忘記了自己原就生在大自然,而我經常覺得自己像一隻自由自在的斑頭雁。”秋天說。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胡文珏說,在從事自然教育的工作中,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孩子們在柘臯河濕地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參觀鳥類展覽。(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在胡文珏的“朋友圈”裡,近幾年,從事中小學及學前教育的教育者逐漸多了起來,不少公辦學校開始增設自然教育課程。
在合肥市陽光小學課後實踐基地裡,一塊30平方米的小菜園是孩子們每天放學後探索自然的樂園。校長王玲接觸了自然教育後,萌發将“自然是我師,我是自然友”的理念融入學校課程設計當中的想法。
“自然教育的核心在于積極引導公衆樹立‘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的觀念,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需要從小樹立。”王玲認為。
自然教育的發展在中國有着豐沃的“土壤”。我國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态資源,各級各類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紛紛“探路”,發掘自然生态資源的教育價值。
27歲的楊帆3年前創辦合肥地球日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初期從事古生物化石修複實驗室設備研發與化石保護工作。“從事地質行業讓我思考,過去很長時間人類不斷向自然索取,而我可以為自然做些什麼?”楊帆決定轉向組織青少年地質研學活動。
2022年10月4日,孩子在楊帆講授的琥珀打磨課上展示琥珀。(受訪者供圖)
利用周末假期,楊帆會帶着學生到地質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科考,通過尋找幾億年前留下的寶藏、親眼見證資源過度開發之痛和生态修複之變,讓那些礦山化石不再冰冷。
從無意識地索取到有意識地保護,楊帆明顯感受到,參與者的觀念正在改變。“以前孩子們喜歡的恐龍多來自國外影視作品。現在他們知道,三疊紀早期有名的巢湖魚龍化石就出現在我們身邊,這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楊帆說。
合肥市陽光小學的學生在學校地質博物長廊前了解古生物知識。(受訪者供圖)
臨近入冬,候鳥陸續南遷。10月中旬,巢湖鳥類多樣性調查負責人虞磊利用一周時間完成了全流域的鳥類科考。
虞磊表示,這些年從事鳥類科考和自然科普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巢湖鳥類增多源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除了鳥類生境向好、越來越多珍稀鳥類從“稀客”變成“常客”“住客”,更多的是人們對生态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虞磊笑稱,一次夜間在巢湖邊調查,他和隊員們竟被當地群衆當作非法捕撈者舉報。
開展科考以來,虞磊的科考組已經在巢湖流域觀測到鳥類274種,發現14種巢湖流域曆史上沒有記錄過的鳥類。
2021年7月,虞磊(右二)在黃山野生猴谷和孩子們一同觀鳥。(受訪者供圖)
當自然成為課堂,從體悟自然到尊重自然,是自然教育者眼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虞磊認為,自然教育符合大衆新期待、新需求。
“隻有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形成正向循環,帶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胡文珏期待看見,更多的人走上多樣化的生态保護之路,成為推動中國綠色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中的一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