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梭已成為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台海網10月18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人們經常用“歲月如梭”的成語來形容時光飛逝,可是這個“梭”是什麼,恐怕很多人就不明了了。在詞典中的解釋,梭是“織布機上引導緯紗與經紗交織的構件”,而對于海邊的漁人而言,“梭”是用來編織、修補漁網的工具。
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是有名的漁村。随着時間的推移,傳統的漁網梭已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89歲的張速金老人,是如今堅持制作漁網梭為數不多的人之一。他的這一堅持,已有30年之久。
30年未歇 制作一二十萬根梭
近日,記者來到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村裡的小街巷距離東邊的大海不過百來米。張速金老人一輩子與海打交道,打8歲起就上船捕魚。60歲後,老人上岸,但還是離不開海。在老房子的臨巷小作坊裡,他做起了木工活,而制梭,幾乎成為30年裡的唯一内容。
張速金年近九旬,但身子骨還硬朗,思維敏捷,手腳利索。制梭需要好視力,除了個别時間要制作孔洞小點外,老人不戴眼鏡就可以迅速做好一把。
小作坊10平方米不到,工作位置占據了一大半。牆上挂滿了梭,有上百件,長的40多厘米,小的5厘米左右。梭的一端呈U形,另一端比較尖銳,中間镂刻有用來穿網線的孔洞。孔洞根據魚網的粗細決定,有的漁網很細,孔洞就要相應細一些。
工作的案桌就固定在窗戶前,這裡光線好,明亮些。使用了幾十年的案桌,桌面上透着明亮,那是歲月打磨出來的光滑。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刀、刨、鑽、測量工具等。老人得意地拿出四五個刨具,這些刨具區别于普通木工的大刨,都是“迷你型”的。“以前我也用大刨,後來發現不适應。就琢磨出了這些制梭的專用刨具。”最大的刨具10厘米左右,小的長度三四厘米。跟記者談起他的自創工具,老人滿是自豪。
“這30年,幾乎每天都要做一些梭,不勞動反倒感覺不适應,起碼做了一二十萬根梭。”跟記者談話時,老人并沒有停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