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詩詞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品簡介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一帶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富饒壯麗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詩詞鑒賞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的位置,“川”指遼闊無際的草原。六個字,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草原的自然特點,遼闊高遠,将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格調豪放,透顯出北方民族簡單有力的性格。
後兩句承接上面的背景,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比喻手法,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具體描寫出了草原的遼闊,表現出天地之高遠。
後三句進一步描寫“天”和“野”(地),運用疊詞“蒼蒼”“茫茫”來描摹,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茫茫無垠,天空高遠,原野碧綠。“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是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此句由前面自然風景的描寫,轉入北方草原生活場景的描寫,極具生活特征,與前面兩句一起,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有色。風吹草低才能看見牛羊,草長得多高,牛羊在草間是多麼的安詳而滿足。藍天、白雲、綠草、牛羊,色彩絢麗,畫面安靜美好,而風吹草低,又使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了。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表現力強。帶有濃厚的詠歎抒情格調和草原氣息,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