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酷暑,喧嚣熱鬧的聲聲蟬鳴似乎成了高溫燥熱的标配。才欲高卧午眠,卻聽得群蟬齊歌,頗有擾人之嫌。然而,芸芸衆生卻多有喜歡蟬鳴者,說它給人帶來的是野趣、甯靜和涼意。蟬串起了多少人的童年?誰又沒有過捕蟬、摸蟬、粘蟬、射蟬以及彈弓打蟬的經曆?
蟬在各地名稱不同,如爬拉猴、結了龜、肉蛋等等,“知了”是為人所共知的别名。它是人類較早接觸認識的昆蟲之一,與人類關系密切,在我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蟬文化。蟬諧音“禅”,自古以來,以蟬為題材的器物、畫作、詩文俯拾皆是,高雅脫俗、可鑒可賞。因蟬的幼蟲生長于黑暗潮濕的地下,曆經數年艱辛磨折,方破土而出、褪殼成蟲,故蟬在人們心目中,一直象征着複活和永生。古典名著《西遊記》中說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吃他的肉長生不老,借用的正是“金蟬脫殼”、再生永生之意。
婦好墓中玉蟬
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銅器上,已可見蟬的幼蟲形象。自周至漢,人們在埋葬故人時,會把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護和永生,希望死者會像蟬一樣從土中複活。另外,蟬以露水為生,所以它還是純潔的象征,故玉蟬也常做生人的佩飾,此俗一直流傳至今。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羊脂白玉蟬就是這類器物中的珍品。該玉蟬于1974年自江蘇省盱眙縣東陽七号墓出土,應為西漢後期作品,長4.8厘米,晶瑩潤澤,器體扁薄、兩眼外突,以漢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雙翼,背面琢出腹部,線條流暢簡練、做工細緻精巧。
以蟬為題材的畫作也深受人們喜愛,燦若繁星,不勝枚舉。著名花鳥畫家趙少昂(1905年—1998年 )最喜畫蟬,并寫蟬入詩。85歲高齡時,趙少昂作《竹蟬圖》,自題詩雲:“竹同君子節,蟬與我心清。居高聲自遠,露重見堅貞。”借此抒發高潔清正、不慕名利的感情。他筆下的蟬是高潔人格的象征。
趙少昂《荔枝夏蟬》
當然,作者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在趙少昂的《荔枝夏蟬》圖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片熱鬧的景象:荔枝累累挂滿枝頭,金蟬搖搖展翅欲飛,此作品的寓意是“名利雙收”。于名利之渴望,幾人能免俗?如取之有道,當無可非議。
前輩大家齊白石對趙少昂所畫之蟬極為推崇,而畫蟬也正是齊白石最突出的拿手好戲。他筆下的蟬,把寫意與工筆畫有機結合在一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人們在形容一樣東西或事物很單薄時常說“薄如蟬翼”,蟬翼薄而纖細,而齊白石畫的鳴蟬,我們甚至可以透過透明的蟬翼看到腹背部,有的地方甚至比真蟬還細。
齊白石《蟬》局部
蟬栖于高枝,風餐露宿,超凡脫俗,人們認為其形象代表的是高雅與廉潔。蟬聲響亮而高遠,故千百年來,蟬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如南朝詩人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朝戴叔倫的“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宋人朱熹的“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楊萬裡的“蟬聲無意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等等,均表現出不同的意象和心情。而唐朝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最為後人所稱道。蟬聲遠傳,一般人認為是借助風力播送,作者卻認為是居高而自遠。這裡強調的是人格的力量,隻要立身高潔,自能聲名遠播。詩人以蟬自比,表達出對内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
蟬曆經多次蛻變,厚積薄發,一旦破土而出便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寓意生生不息、堅韌高潔。除此之外,蟬羽化時褪去的外殼蟬蛻是辛涼解表的中藥,蟬營養豐富,是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人工養蟬已成為新的緻富門路。與蟬相關的各類藝術作品,仍值得我們持續不斷的挖掘、傳承與鑒賞。
編輯:Mia
審核:文嶽
◇◆◇
來源/西安日報 出品/日報總編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西安日報》數字報
禁止轉載
未經授權
凡本報原創作品
聲明
西安日報
總編室官方xarbttk2015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