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
最早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由于是母系社會,因此,幾乎所有人隻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所以那時候的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
而我們現在說的“姓氏”,在一般情況下其意義其實隻是指“氏”,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氏”是什麼意思。而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有着不同的意義。姓表示一種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
氏的作用是“明貴賤”,相當于後代稱地望的意思。比如魏晉時最重門第,但同是崔氏,清河崔氏就要比博陵崔氏門第高。
據記載,上古時期有八大姓,
分别是: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另一說: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春秋初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共有130多個。但那時平民有名沒有姓,有姓的多為貴族,所以那時姓不多,姬姓,姜姓,嬴姓等幾大姓便占據了絕大部分。
而這其中,又以姬姓為盛,嬴姓次之。
究竟盛到何等程度,看一下現在中國十大姓起源就知道了:
1、李氏 主要出自嬴姓
2、王氏 來源較複雜 出自姬姓、子姓、嬴姓都有
3、張氏 主要出自姬姓
4、劉氏 主要出自祁姓
5、陳氏 主要出自妫姓
6、楊氏 主要出自姬姓
7、趙氏 主要出自嬴姓
8、黃氏 主要出自嬴姓
9、周氏 主要出自姬姓
10、吳氏 主要出自姬姓
為什麼要說是“主要”出自某姓,因為今姓的起源大多不是單一,後來又有皇帝賜姓,少數民族改姓以及後邊我們要說到的随國姓等等情況出現。還有我們平常所見的複姓,也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由官職、封地或者貴族的字号而來。
古代擁有複姓的人,大部分不是官員就是諸侯,如司馬、司徒、司空都是過去權重位尊的官職;公孫、仲孫是由爵位而來;歐陽、上官則是由封地的地名而來;公羊、子車則是由王父的字而來。
而現在所說的同姓,實質上是同氏。由以上十大氏的起源可知,同氏,有可能族屬關系非常遙遠。如子姓王氏和姬姓王氏,三千多年前已經不是一家了。異氏,并不表示沒有族屬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姓和氏的區别在今天仍然是存在的。古今所修的族譜,都隻叫某氏族譜,不會叫某姓族譜。
後嬴政掃滅六國,統一海内,那些被滅諸侯國的流亡之士,為了逃避滅族之禍,許多人更名改姓,以"國"為姓。
從上圖可以看出,吳、楚、齊、鄭、陳、宋、徐、黃、羅、梁、許、曾、蔡、彭、鄧、代、唐等國家名稱,最後都變為了我們身邊的一個個姓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