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達·芬奇,意大利,蛋彩/石膏、樹脂與乳香脂,縱460厘米,橫880厘米,1494年–
《最後的晚餐》(意大利語:Il Cenacolo or L'Ultima Cena)是一幅廣為人知的大型壁畫,文藝複興時期由列奧納多·達·芬奇于米蘭的天主教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多明我會院食堂牆壁上繪成,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産。
高4.6米,寬8.8米,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衆感覺房間随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并且分成四組,在耶稣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稣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稣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稣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仿佛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為疑點。
《最後的晚餐》壁畫取材自天主教聖經瑪窦福音第26章,描繪耶稣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宗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将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稣:“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三位)的叛徒猶達斯(基督新教中文作“猶大”)驚慌地将身體往後傾,一手抓着出賣耶稣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币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畫中人物從左到右是:巴多羅買(Bartholomeus)、小雅各(Jacobus Alphei)、安德烈(Andreas)、叛徒猶大(Judas Scariotes)、西門彼得(伯多祿 Simon Petrus)、約翰(若望 Iohannes Zebedaei)、耶稣( Jesus)、多馬(多默 Thomas)、大雅各(Jacobus Zebedaei)、腓力(Philippus)、馬太(瑪窦 Mattheus)、奮銳黨的西門(熱誠者西滿 Simon Cananeus)、達太(聖猶大 Thaddeus)。
據說達芬奇在繪作此圖時,所有人面孔皆已設想好,惟有加略人猶大未想好。當教堂神父來催達·芬奇時,與其談到此問題,恰好該神父對其主教有點微詞,聽聞達·芬奇欲用主教之臉當作猶大的臉孔,連聲同意,并開懷大笑。
為了呈現出每位門徒的形象,達·芬奇将這戲劇性的一幕安排在一個大型食堂裡,讓聚集在長條桌一方的耶稣及其門徒都能面對觀衆,傳神的刻劃出每位門徒在瞬間所顯現的驚異又複雜的表情。畫面的構圖以耶稣為中心向兩旁展開,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動作形成三人一組的四個小三角形,使畫面顯得協調平衡又富有動态感,同時确立了文藝複興極盛時期高度理想化的構圖原則與表現手法。
達·芬奇還運用正确的透視法成功呈現出“最後的晚餐”中的立體空間構圖。透視法也稱為“投影法”,是将三維實際物體或景物描繪在二維圖面上,由于二維平面要表現出三維景物的立體感與相互之間的空間距離關系,必須解決不同媒介的視角轉換,達成似真的視覺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