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建議高鐵出個帶孩子車廂”的話題登上各大網絡媒體的熱搜榜。
事件的起因是一個熊孩子在高鐵上吵鬧,乘客提醒其家長勸說制止。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家長并沒有真心的道歉,反而理直氣壯地說:“不好意思,三歲小孩子聽不懂道理,請你理解一下”。
更讓人驚訝的是,另一位家長沒有上前制止,而是舉着手機對着乘客所在方向錄視頻,毫不客氣地質問道:“你是第一次坐高鐵嗎……”,讓整個事件發酵變得更為複雜。
對于這個事件,廣大網友的态度十分理性!有網友認為:“熊孩子不聽話,跟家長平常疏于教育有很大關系。”還有網友認為:“三歲孩子正處于第一個叛逆期,容易對父母管教過分的抵抗。”更有高贊網友直呼:“建議高鐵出個帶孩子的車廂。”
回顧整件事情的經過,不管孩子還是家長,言語與行動中都隐藏着壞情緒。接下來怒慫、咒罵輪番上陣,導緻旁觀者的情緒也跟着緊張起來。
人可以表達情緒,但不要帶着情緒表達。在這起事件中,情緒失控很顯然成為了元兇。
拿破侖曾說:“一個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摧毀一座城市的将軍更偉大。”
想要成為優秀的人,首先要戒掉你的情緒,隻有控制住情緒,才能控制我們的生活。
也正如《掌控對話:高效的溝通技巧》中所說:“你的個人成就和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作為人際交往者的有效性。”
本書内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人際溝通方面的相關理論和基礎知識;第二部分從實際出發,結合具體案例,通過變換語言環境,對人類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做了全面介紹,并對人際沖突等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本書作者約瑟夫·A·德維托是美國的一位知名學者,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名譽退休教授,他多年從事傳播學、媒體、演講和修辭學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其多部著作在美國高校被廣泛使用,關于“溝通”的多篇文章亦頻見于知名雜志報刊。
1
溝通是一場雙向互動的遊戲
人際溝通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大多數人學過很多方法,沒有去内化實踐,最終收效甚微。
其實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将個人的思想表露出來,讓對方能充分理解,達成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共識。
有孩子的家長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喜歡與家長對着幹,可是家長們是否認真想過,我們的說教方式孩子是否願意聽,他們又能聽進去多少呢?
前不久,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同樣是帶三歲娃乘高鐵,這位家長就顯得非常明智。
事情是這樣的。上車後,寶媽給女寶一包濕巾,讓孩子去打掃車間,不管桌子、牆壁還是地闆,孩子喜歡擦哪就擦哪。
一趟車下來,女寶用完了一包濕巾,為車廂衛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最重要的是給同車廂的其他乘客帶來了一次舒适的乘車體驗。
據這位寶媽反映,之前女寶乘車時也總鬧騰,自己着急上火不說,關鍵是影響其他乘客,心裡很過意不去。
後來寶媽發現,讓女寶做自己喜歡幹的事,她就會樂在其中。
由此可見,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服管教,不是沒有好方法,打罵雖然見效快,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尤為不利,重要的是找到問題的症結,“對症下藥”才是硬道理。
2
掌握溝通編碼,學會“彈鋼琴”
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離不開溝通,良好的溝通可以促進心靈的成長,快速拉進彼此的距離,使溝通雙方的關系更為親密。
但是與人溝通,70%靠情緒,30%是内容。情緒不對,溝通就不當;溝通不當,内容就會被扭曲。
在這次熊孩子鬧高鐵的事件中,熊家長請乘客諒解時說,“你這輩子别生孩子了,孩子得被你帶死。”這句話裡分明是帶着情緒的。
本書作者認為,“人際溝通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的溝通。”語言信息由口頭信息和書面文字組成。非語言信息以肢體語言、超語言信息、面部表情等為載體傳遞信息。其中超語言經常被用到卻又常被忽視。
例如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以及某些情況下,某個單詞的發音不同,人們體會的含義也會不同。
我們再來看看“你這輩子别生孩子了,孩子得被你帶死。”這句話,實際上,這句話是有兩種或多種解釋的。比如,一種是字面意思,孩子不能長大成人;還有一種說話是,孩子在嚴格管束和逼迫下,失去了獨立性,将成為“木偶”。
再舉個例子。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富商新家完工,于是他花重金邀請大才子祝枝山題寫對聯。祝枝山為上聯題字:明日逢春好不晦氣,下聯是終年倒運少有餘财。
衆人看得大驚失色,富商看了以後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怒氣沖沖找到祝枝山,質問他為什麼寫出如此喪氣的對聯。
祝枝山卻笑道:“那是你沒讀對。”正确的讀法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财。”
雖然是同一句話,但是因為斷句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
除了上述例子外,超語言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看待語速快慢也不同。
例如,韓國人認為男性說話速度太快,信譽度不高。與之相反,美國人卻認為男性說話速度快,更有效率,更值得信任。
總的來說,溝通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項系統工程。
朋友之間溝通不當,容易産生誤會;愛人之間溝通不當,就會産生隔閡,孩子之間溝通不當,就會産生矛盾。
現代溝通方式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複雜,是因為傳統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一旦情緒失控,很有可能因為脫口而出的話傷人傷已。
實際上,當一個人情緒穩定下來的時候,才是最好溝通的時候。
3
學會傾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本書中,作者考慮到微信、微博等新的社交媒體因素,為傾聽重新定義。
他認為:“我們需要将傳統上對傾聽的定義從聽覺信号的接收和處理擴大到更廣泛的行為上去。”
例如,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是溝通的一部分,那麼閱讀和回複信息也是溝通的一部分,從邏輯上說,閱讀和回複信息也是傾聽的一部分。
事實上,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為此,作者在第4章中重寫了人際溝通中的傾聽。包括四種傾聽類型、以及關于共情傾聽的技能練習,另外,對傾聽障礙者如何提高傾聽能力提出個人見解。
▲共情式傾聽
指的是抛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認識和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緒狀态的能力。但是有證據表明,共情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盡管共情可能促進理解,但也要有邊界。
▲禮貌式傾聽
一般情況下,當别人對你傾訴時,正視對方雙眼、贊許的點頭、适合的手勢動作,都是禮貌傾聽的基本表現。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避免打斷對方的話,給予支持性的提示,對說話者表示共情,給予正面反饋也屬于禮貌式傾聽範疇。比如說“我明白了”等等。
▲批判式傾聽
在許多傾聽情況下,你需要對對方的話進行批判性的評估與判斷。當你在批判性傾聽時,你會理性而冷靜地思考。批判式傾聽可以補充自己的接受性傾聽,有助于你分析和評估信息。
▲積極式傾聽
是指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和接納,同時能夠更好、更清晰地表達意思。應當在不改變對方所說的内容或意思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進行複述,還應該簡明扼要表達已經說過的關鍵點,進行具體化澄清。
傾聽是溝通交流的紐帶。如果我們想要提高溝通的質量,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就需要認真傾聽,同時在傾聽中思考。
正如迪恩·拉斯克所說:“說服别人的一個最好方法是用你的耳朵——聽聽他們在講什麼。”
所以,凡事勿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要以自己的觀點去衡量他人。
結語
同樣一句話,有人說出來讓别人聽着舒服,而有些人說出來令人反感。
實際上是語言掌控能力的差異,一個人思維邏輯能力強,語言掌控能力就越強。
本書以傳播學為基礎,着重闡述了人際溝通的一般概念與原理、人際溝通與人際關系的相互聯系、人際溝通的具體手段以及表現形式,順應當代人際溝通方式多樣化的趨勢,對人際溝通中遭遇挫折的人,對有意改善溝通能力的人都有所裨益。
在如今職場上,語言掌控能力已經作為一項新技能,被寫入職招聘條件。願你通過閱讀掌控對話,掌控人生!
參考文獻:
1、每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背後,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2、有效溝通的正确打開方式。
非常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同意文中觀點,還請給本文【點贊】 【轉發】,讓更多人看到!
【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