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4 20:43:37

近日,得觀陝西寶雞周原地區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商卣、折觥(蓋)、史牆盤、豊卣(蓋)、 (疒 興)盨甲、(疒 興)簋乙(器)、十三年(疒 興)壺乙(蓋)、三年(疒 興)壺甲、師同鼎、豊邢叔簋、(害 夫)簋等11幀銘文拓片。

陝西寶雞周原地區是周人最早活動的地方,是周的發祥地。當地迄今還遺存有許多周早期至西周晚期的曆史痕迹。周原博物館是在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于1987年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周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綿》中“周原肚腸,繭茶如怡”之詩句。周原于岐山之陽,即今關中平原的西部。具體所指有廣、狹之别,據史念海先生考證,廣義的周原“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東西長七十餘公裡,南北寬二十餘公裡,順着渭河成西北東南走向”② 。這些遺址的發掘對于探索周文化的起源,全面了解西周的曆史、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上述11幀拓片的青銅原器除師同鼎1981年12月出土于扶風縣黃堆鄉下務茲村、(害 夫)簋1978年5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齊村外,其餘9件均于1976年12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白莊村。11件青銅器除豊邢叔簋(1984年11月5日被盜)、(害 夫)簋藏于陝西寶雞扶風縣博物館外,其餘9件均收藏于陝西寶雞周原博物館。

青銅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代的器物最為精美,西周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造型奇特、紋飾精美,而且在青銅器皿的腹部、底部或蓋部等位置鑄刻有記事性的銘文。銘文的内容、形式、數量,甚至書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代所不能達到的。西周青銅器銘文雖說是鑄刻在青銅器皿之上的,但其在書法上表現出來的渾厚、蒼茫、自然的金石氣味,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重要取法對象。

西周金文按照曆史的演變順序及其不同時期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特點可以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武、成、康、昭四個王世;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四個王世;晚期包括夷、厲、共和、宣、幽五個王世③。上述11件青銅器均出自西周,且分布在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現從書法藝術的角度,根據早、中、晚三個時期金文書法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特征對這11幀銘文拓片進行簡要分析。

一、西周早期金文的殷商情結

西周早期金文書法是沿襲商代金文的風格,逐漸努力擺脫商晚期銘文風格的影響向自身秩序化目标過渡的時期。從銘文内容來看,仍有一定數量的氏族徽号銘文和廟号銘文。銘文樸茂凝重,瑰麗沉雄,起止用筆多藏頭護尾,點畫逆勁挺峻,間用自然肥壯筆畫,并且以點、團裝飾其形,形如刀或蝌蚪,氣派闊大。從點畫結構到筆畫形态,從章法布局到藝術韻緻,都不存在過多的人工修飾痕迹,自然得體風格雄強凝重。銘文結構無規律,字形大小、長寬、方圓不等,字無定形,一字多寫,合文、反書、倒書是普遍現象。西周早期,是商周書法藝術的交彙、融合和發展階段,此時的金文有商人書法的延續,有摹拟商人的作品,原始象形符号的簡化與書體的規範在同時進行,此時的金文還表現出或多或少的“殷商情結”。

商卣,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是盛酒的一種器皿。整體呈橢圓體,腹部外鼓,蓋鈕作花苞,飾蟬紋,提梁兩端飾圓雕龍頭,巨角圓目,造型簡潔。器、蓋同銘,銘文内容與商尊相同,唯行款稍異,鑄五行三十字。其銘文大意是說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賞賜的諸般物品,商為此作器,用來祭祀谥号為“日丁“的父親。商卣文字大小不一、造型奇特,帶有濃重的象形意味。銘文最後一字屢見于商末周初彜銘,應為作器人商的氏族徽号。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1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2

折觥,西周康王時期的一種容酒或飲酒器具。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後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部銘文鑄在蓋内,器身上的銘文鑄在内底部。器、蓋同銘,惟有行款稍異,共計六行四十字。這是一篇記事銘文,銘文大意為:王下令贶折,折受到封賞很感謝,折作觥器,還說這是王用于祭祀的器物。此銘表面上以沿襲模仿商人風格為主,而圓轉處的款曲柔弱,卻為商代金文所為。文字筆畫肥美,多有尖狀肥筆,如“王”、“父”、“土”、“十”等字,其形如刀或蝌蚪,具有強烈的遊動意味,婉轉多變,憨态可掬,和殷商甲骨的方筆形成明顯的對比。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3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4

二、西周中期金文的廟堂氣象

叢文俊先生在描述西周金文書法時提出“篆引”④這個專用名詞,所謂“篆引”即用來衡量古文字象形符号系統之内各種書體的式樣特征、風格美感、彼此間關聯及發展變化等。認為“篆引”大約經曆了“出現”、“推衍”“成熟”三個階段。西周早期,是“篆引”的發現與發展階段,作品的數量也在逐步增加,但不具備明顯的優勢。西周中期以後,“篆引”迅速地成為主流風尚,精品不斷出現,标志着大篆開始走向成熟。西周中期的金文逐漸脫離了商代和周早期的風貌,用筆上的肥美逐漸變為以線為主的中鋒,象形和裝飾意味也漸漸消失。方圓筆兼用,字形漸方,端莊勻稱,章法謹嚴,通篇美觀。至此,西周金文書法的風貌基本形成。

史牆盤,是西周恭王時期的盛水器,宴飨行沃盥之禮所用。該器形體制造精良。内底有銘文十八行二百八十四字,其中重文五個,合文三個。銘文前半記述西周時期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主要事迹,後半記叙作器者史牆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績。文章基本使用四言句式,措辭工麗。銘文字體大體為長方形,字形整齊劃一,潔淨明麗,行氣凝練,是恭王時代銘文書法的佼佼者。由于銘文光鮮如新,對考察金文書法極為有利。從書法的角度看,牆盤銘文書迹儒雅敦穩,除末行如鞭炮之密結之外,餘皆阡陌清通,縱橫有矩,字形趨方,筆路明朗,它是真實而精美的篆引筆法,在西周作品中是比較罕見的。該器與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合稱“三盤”。

豊卣,周穆王時期的一種盛酒器。橢圓形,隆蓋,鼓腹下斂,圈足。蓋的左右有直立的犄角,蓋頂有圓形捉手,提梁上飾蟬紋,兩端羊首。蓋、器同銘,唯行款稍異,各鑄銘文三十一字,其中重文有二。進入穆王之世,金文的線條式樣及筆法漸趨規範成熟,作品個性也漸被納入規範之中。代表商周金文過渡狀态的作品急劇減少。該銘文中少數還保留着肥筆,但都變為圓鈍,早期的棱角鋒芒已不複可見,其餘字形均用勻一的線條書寫,很少出鋒。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5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6

(疒 興)盨甲,西周懿王時期盛食物的青銅器。内底鑄有銘文六行六十二字,其中重文有二。

(疒 興)簋乙,西周孝王時期盛放煮熟食物的重要禮器。器蓋同銘,鑄有銘文六行四十四字,其中重文二。大意為:說我顯赫的祖、父繼世鹹有威儀,以先王為君而臣事之,我不敢不從早到晚勤奮做事;王鼓勵我,并賜給我佩;我為祖、父鑄造了這件簋,用來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希望予以多福,萬年永寶用。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7

十三年(疒 興)壺乙,西周懿王十三年鑄器。長頸,扁腹,龍首銜環,頸飾鳳鳥紋,蓋緣和腹部飾鱗紋,蓋頂飾長冠鳳鳥,圈足飾波曲紋。蓋榫和頸外壁同銘文五十六字,大意為:十三年九月戊寅日, 父陪同在成周的師徒淲宮入見周王,接受命服的冊賜。

三年(疒 興)壺甲,西周孝王時期的鑄器。該器形體龐大,造型莊重,紋飾古樸,是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作品。整器束頸垂腹,下承圈足,大圓頂蓋,獸耳對稱,雙環貫耳。除蓋頂飾團鳥紋,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環飾曲波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器蓋、底圈足飾竊曲紋,形成對應。蓋榫外側有銘文六十字,大意為:周王三年九日丁巳醜日,周王在鄭地舉行飨禮,王命虢召(疒 興),賞賜(疒 興)羔俎。(疒 興)為答謝天子之賜,作祖考祭器,以紀榮寵的經過。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8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9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10

(疒 興)盨甲、(疒 興)簋乙(器)、十三年(疒 興)壺乙(蓋)、三年(疒 興)壺甲為西周懿王、孝王時期青銅器,這兩個時期的金文書法特征非常接近,大篆開始步入巅峰狀态,精美與趨同是普遍的傾向,然而求善劃一并不意味着會得到對應的結果,新的風格變化也随之産生。(疒 興)盨甲體勢平正,用筆不激不厲、靜谧閑适;(疒 興)簋乙(器)結體排疊精嚴緊密,線條力度強勁;十三年(疒 興)壺乙(蓋)、三年(疒 興)壺甲用筆方圓兼施,字形端莊勻稱,章法整饬有序,通篇美觀。西周中期的金文點畫兩端和中段日益勻整,字體結構趨于方整,章法也日益鮮明,字距行距清晰,表現了周人禮法秩序的完善和确立。

三、西周晚期金文的式微荒率

西周晚期的銘文多長篇巨制,内容多冊命套語,有不少關于戰争、土地訴訟等方面的内容。器銘多為韻文,文辭華麗,盛行“萬年無疆”之類辭句。此時金文日趨成熟,字形結構更加穩定。金文中的肥筆完全消失,點畫線條的形式美變得純粹而突出,字的造型更顯得無拘無束。其字形結構一反常見長方形縱勢,而呈扁方形的橫勢,點畫不講平整,錯落搖曳;結字重心下移,章法潇灑自然,總體給人活潑跳躍的藝術感,生氣勃勃,是匠心與自然的巧妙溝通和融合。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經過發生、發展、衰退這樣一個自然規律,金文亦是如此,但是在經曆過中後期的發展高峰之後,至西周晚期開始進入了他的式微荒率期。

師同鼎,西周晚期烹煮肉食、祭祀和宴飨的食器。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口沿下飾一周重環紋和凸弦紋,耳外側兩道凹弦紋。腹下三足有明顯的分模線,當中鑄陽紋雙三角形。内壁鑄有銘文七行五十四字。銘文所記述的是一次對戎人的戰争,在這次戰争中殺敗了敵軍,捉到了一些俘虜并獲得了很多的戰利品。師同鼎在書法上表現出随機性的節奏感,大小錯落有緻,縱有行而橫無列。線條的直曲,筆畫的繁簡,字型的大小,疏密等具有明顯的對比意味,但又有渾然天成之韻趣。

豊邢叔簋,西周晚期鑄器。鼓腹弇口,圈足下有三附足,雙耳作卷鼻獸首形。口下飾竊曲紋。腹飾瓦紋。腹底鑄有銘文三行十八字,其中重文兩個。原藏于陝西扶風縣博物館,1984年11月5日被盜。該銘文雖然隻有18個字,但其用筆整齊劃一,線條蒼勁古樸、結字嚴謹整饬,彰顯出濃郁的金石氣息。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11

(害 夫)簋,又稱厲王簋、夫簋、胡簋,周厲王十二年作器,是目前所知的極少數明确的周代王器之一。出土時已被推殘碎,經修複後重約60千克。侈口寬體,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龍耳高聳,有龍垂珥。頸和圈足飾獸體紋,腹和禁壁飾直條紋,方座四角飾獸面紋,形體龐大,渾厚典雅,被譽為“簋王”。内底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是周曆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大意為:我晝夜盡心經營先王事業,以配皇天,我任用義士獻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彜寶簋,安惠幹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害 夫)簋外形粗犷、偉岸,器物的整體風貌與銘文的精神氣象頗為統一,豪放雄壯,雍容大度,内中充滿磅礴之氣。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12

面對着這些拓片,我仿佛穿越過三千年的時空隧道,置身于周原大地,一件件青銅古器巍然地屹立于眼前。它們飽含着意志、威嚴和力量,呈現無比深遠沉重的曆史積澱,成就一種象征性的崇高美,其所彰顯的精神狀态讓欣賞者不由得不為之折服;燦爛多姿的青銅銘文,訴說着、記載着先人們對曆史的創造和書寫;……我似乎感受到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盡情開創周代“禮樂文明”的。

西周青銅器最好的銘文(王振波穿越時空)13

① 作者簡介:王振波,1977生人,男,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書法學、篆刻學。

② 史念海:《周原的變遷》,《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76年第3期。

③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193-203。

④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183。

參考文獻:

[1]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75-271

[2]王 镛: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9

[3]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M].北京:中華書局,2008.41-42

[4]霍彥儒、辛怡華.商周金文編—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M]·西安:

[5]谷 谿:中國書法藝術·先秦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青銅器圖片均參考《商周金文編— 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09.17-244

霍彥儒、辛怡華主編。

西周青銅器銘文拓片原為俞偉超先生舊藏,現為王琳先生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