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免費算姓氏來源

免費算姓氏來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21:28:59

原創 牛汝辰

姓氏學在我國曆史悠久,姓氏學史不僅是一部家族史,還是一部氏族部落史,而且還是一部民族史。姓氏不僅區分血脈和家族,還區分文化類型。在我國地名中,諸如張各莊、劉莊、李家村、白集、辛集、王家屯、趙店、闵家鄉、王圩鎮等地名,俯擡即是。無論是祖國南疆,還是北方草原,無論是東部平原,還是西部高原,這類用姓氏命名的地名随處可見。[1]

所謂姓氏地名學就是研究地名與姓氏之間關系的學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緣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别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免費算姓氏來源(姓氏地名學)1

一、姓氏淵源

我們今天的姓絕大多數是由姓和氏混合而成。“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顧炎武《日知錄》卷23)。而在起初,兩者不僅分開,而且還有着原則性的區别。姓,《說文》:“人所生也,從女從生。”婦人所生即是姓的本義,而且音讀生。因而我國古代的許多姓,大都從女旁。比如炎帝姓姜、黃帝姓姬、虞舜姓姚、夏禹姓姒。氏是專屬男子的,《左傳》中“胙之土命之氏”六字指的是據地而得氏名。氏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區别貴賤的。鄭樵在《通志·氏族略》裡指明:“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别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氏。”[2]

“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大概是妫、姒、子、姬、風、赢、巳、任、姞、祈、華曹、妘、姚、姜、偃等(《四部備要·日知錄集屏》卷22)。在那“因生以賜姓”的古代,即使同一個宗族,也并不同姓。拿黃帝的宗族來說,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别有12個姓。黃帝姓姬,他的兒子少昊,姓赢,孫子颛顼,姓妘。這“因生以賜姓”的意思,可以理解為:①由于什麼原因降生的,人就姓什麼。②在什麼條件下降生的,就因以為姓。今天看來,姓的來源,似乎有荒誕無稽。但在遠古,在生産力低下,人類還缺乏科學知識的條件下,對人的降生賦予了神秘的色彩。

就拿黃帝世系來說,神農居姜水,故姓姜。黃帝居姬水,故姓姬。虞舜居姚墟,故姓姚。東方朔降生時東方始明,因姓東方。清始祖之母,浴于布勃湖哩,因吞食朱果而受孕,乃布庫哩雍順降生後,賜姓愛新覺羅。前兩例是以居住地為姓,後兩例是以圖騰為姓。後世以居住地為姓的,也不乏其例。如東郭、西門、北宮皆因所居為姓。

氏,是用來别貴賤的。關于氏之來源,《左傳》說:“胙土命氏。”并把氏之來源分為5類,即氏以國、氏以字、氏以谥、氏以官、氏以邑。應劭把氏之來源分為9類,即氏于号,氏于谥、氏于爵、氏于國、氏于官、氏于字、氏于居、氏于事、氏于職(應劭《風俗通·氏族》)。

到宋代,鄭樵則把氏之來源分為32類,即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地為氏、以姓為氏……如上所述,不管怎樣分類,其中以地受氏(包括國、鄉、亭、邑、居等)者,是基本的,也是主要的。如居傅産者的傅氏、主東蒙之祀者為蔡氏、守橋山之冢者為橋氏(橋、後演變為喬)。周公第七子封于蔡,為蔡氏。陸終之子封于蘇為蘇氏。少昊之子封于尹城,為尹氏。衛大夫食采于濮,為濮。西門等均以所居為氏(鄭樵《通志略·氏族略》)。又如,晉趙夙封于皮(今皮氏縣),為皮氏。楚大夫食邑于宜(今宜城),為宜氏。太公呂尚封于齊,為齊氏。越王裔孫封于閩,為閩氏。衙公孫鞅封于商,為商氏。吳王支庶封于常(今常州),為常氏。黃帝後裔子孫奚仲封于薛,為薛氏。周封微子于宋,為宋氏。秦始皇出生于趙,為趙氏,等等(黃本骥《姓氏解紛》)。蜀、吳、(李)唐又都是以地名稱國的。古代的封國、封邑,在某些地方至今還留有遺迹或保留了下來。如山西省霍縣,為西周叔處之封國,亦稱霍伯國。山西省祁縣,為春秋時晉大夫祁奚之封邑。山西省夏縣,傳說為夏禹之都邑。[3]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都是屬于王公貴族階層的,庶人無氏、無姓,隻有名字。随着社會的發展,戰國以後,人們漸以氏為姓,姓氏開始通用,變氏為姓了。秦統一天下後,編造天下戶口,大大促進了姓氏混一的轉化過程。“庶人”也開始有姓了。姓氏混一的姓,大多數是從氏演變來的,而氏,又絕大多數是由“地”而得的。可見無論姓或姓氏都和“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明代陳養吾氏所著《姓觽》中收單姓、複姓共3625個。清代黃本骥的《姓氏解紛》中收單姓、複姓3795個。按照書中的解釋,有約一半的姓氏是由“地”而來的——即以“地”為姓,包括封國、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這就是說,從姓和氏産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結下了不解之緣。

免費算姓氏來源(姓氏地名學)2

二、姓氏地名

據估計,僅有清一代,從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等省遷入東北定居的人口,有數百萬人。他們建設了數以萬計的新村落。這些新的村落,相當一部分是以代表他們家族的姓來命名的。這也許就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以姓氏命名地名這一風習的延續。人們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先,還要分記宗譜,叙明支系和輩分,以便和祖籍保持密切的聯系。表明他們是來源于一個共同的祖先。[4]

具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吉林省德惠縣有2030個農村居民點,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978個,幾乎占總數的一半。吉林省梨村縣有農村居民點2177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1221個,占總數的56%。吉林省鎮赉縣是蒙古族和漢族聚居的縣份,有農村居民點486個,除去蒙古語地名199個以外,以姓氏命名的漢語地名有68個,占24%。遼甯省金縣有農村居民點1068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470個,占總數的4%。山東省費縣有農村居民點1643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506個,占總數的31%。湖北省鄂城縣有農村居民點3062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2113個,占總數的69%。浙江省諄安縣有農村居民點2158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294個,占總數的15%,江蘇省武進縣有農村居民點7480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3944個,占總數的53%。雲南省騰沖縣有農村民點2483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607個,占總數的24%。甯夏回族自治區永甯縣有農村居民點412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333個,占總數的80%。上述統計資料基本上是以漢語地名為主,漢語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區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15%,一般在30%-50%。

在我國少數民族語地名中,也有以姓氏命名的。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有1000餘條朝鮮語聚落地名,其中以姓氏命名的約占20%。在雲南騰沖縣的朗蒲寨、番徐寨等,就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在雲南獨龍族聚居的村落,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馬庫縣都姓馬、孟底村都姓孟、白利村都姓白。畲族的農村聚落地名,多有以畲命名的。傣族由于同名人數很多,常在人名後加上地名,如“岩坦南模”,意為“水井邊的岩坦”。苗族人名有一種格式是本名 父名 寨名(或本寨附近的某座山或某條溝名)。而寨名多為雙音節,如“烏基朗達”,“烏”為本名,“基”為父名,朗達”即寨名。還有一種格式為本名 寨名。在“保洞哈”這一人名中,“保”為本名,“洞哈”是寨名。有時人名的順序可以是本名 地名,也可以地名 本名。如“波東哈”,也可以是“東哈波”,“波”是本名,“東哈”是地名。

無論南方或北方,也不管是漢族或少數民族,歸納起來,所有姓氏聚落地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該聚落的居民是以血緣關系為特征結合起來的。有些姓氏地名,經曆了上千年的歲月而持久不變。這種宗族制度的遺迹,有着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就充分表明地名不僅是人們社會生活(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的反映,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觀念及意識形态的反映。

從源流上看,姓基本上來源于圖騰,其中少數來源于地;而氏,則主要是來源于地,即“胙之土命之氏”,其中少數是來自父名、官職等。戰國以後,姓、氏少數來源于地混而為一,以至流傳到今天。可以說,今天的姓,多數是沿襲古代的氏而來的。換句話說,今天的姓,基本上或者多數是源于“地”。這樣,我們就清楚地了解到姓氏和地名自古以來就有特殊聯系,這也就是姓氏地名具有有強大生命源泉之所在。

免費算姓氏來源(姓氏地名學)3

三、源于地名的姓氏

我國姓氏來源于地名的很多,上古三代及大小諸侯國,其朝代名及國名幾乎都是取其遠祖發祥地或封地的地名而命名,以姓為氏的姓氏大都是這樣。如周朝的“周”,傳說帝喾元妃出門看見巨人足迹,循其印走了幾步,便懷孕妊娠,生下兒子後稷,認為是不祥之兆而抛棄,故名棄。棄很會種地,農業知識懂得不少,堯聽說後請他當農師;舜時又封棄于邰(今陝西省武功縣一帶)。傳到公劉,遷至豳今陝西省彬縣);古公亶父時定居于周(今陝西省岐縣),部族日臻強盛。後周武王滅商,“周”又成為朝代名邰、豳周三姓皆為以國名為氏,其實都是源于地名。以地名為氏是一種主要的姓氏來源,這似乎是各國姓氏曆史中的普遍現象。據了解,日本人姓氏中有80%出自地名。住在山上,便姓山上;住在南山者姓南山,住西村者姓西村。這些姓氏,大都帶有山、川、河、海、岡、岩、島、谷、田等地理上的名詞,前邊冠以形容詞,就形成許多不同的姓氏,所以日本人的姓氏,如大山、小川、小野、長河、古海、高岡、奧島等比較普遍,其他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則是直接從田中鄉、三木莊、佐佐木村取姓的。

就源于地名的姓氏,可以分為國名、邑名、鄉名、亭名、居住地命名的這幾類。[5]

(1)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賜地,尤其是西周,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氏。以夏、商時代國名為氏的有程、崇、扈、房、杜、褒、奄、寒、庸、戈、觀、雙、昆、吾、雷、允、廖習、顧、阮、彭、韋等姓。周朝時期就更多了,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如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朝、趙、魏、燕、陳、蔡、曹、胡、許、蕭、羅、朱、梁、鄧、薛、于、賈、章、謝、曾成為今天的常見姓。夏、商、殷、北殷、周、西周等姓,為這幾個朝代帝王後裔以朝代名稱為氏,也納入了以國名為氏之列。還有以“夷狄之國”的國名為性,如狄、翟、代、戎、那、羌、鼓、滿、米、安等姓。有的屬于分封時期建在古代少數民族活動區域的諸侯國,如周文王封少子狄域,或說周成王封同母弟孝伯于狄域,子孫姓狄;有的屬于古代非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如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以國名為氏,姓鼓。還有的是秦漢之後外邦人帶來的姓,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即今烏茲别克撒馬爾罕一帶;安姓出自安息,在今伊朗高原東北部。以國名為氏的姓氏來曆,大部分可追溯到春秋戰國之前,秦漢以後也有,如劉漢王朝滅亡後,其子孫絕大部分仍姓劉,有的便姓漢。據統計,以國名為氏的姓氏将近200個,大部分屬于常見姓。[6]

(2)以邑名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其各諸侯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這些卿大夫的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為氏。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後代因此姓蘇。芈姓楚國王子關為上官邑大夫,子孫以邑名得姓上官。以邑為氏的姓氏絕大部分出自秦漢之前,秦漢以後也有,但是不多見。如三國時吳國大将全琮的孫子全晖被魏國封為南陽侯,食祿賜地白水,“白水”為泉,全晖改為泉晖,後代就姓泉。以邑名為氏的姓氏也不少,近200個,相當一部分為今日常見姓,一些複姓由于在漫長的曆史中逐漸演變,至今已不甚為人知曉。

(3)鄉、亭之名為氏。齊宣王少子通封于陸鄉(今山東省平原縣一帶),後代因鄉名而姓陸。楚國大夫受封于南郡麋亭(今湖北省江陵縣東北),後代姓麋。楚公子采食于南陽俞豆亭(今河南省南陽市帶),子孫便姓俞豆。以鄉名亭名為氏的姓氏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龐、闫、郝、歐陽等。

(4)以居住地為氏。春秋時期魯莊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住在東門,号東門襄仲,後代有的便姓東門。鄭國夫居住在西門,有的便以西門為氏。齊國公族大夫分别住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郭為外域,這“四郭”也都成了姓氏。邱氏來源于營邱(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北),姜子牙建立齊國,設都營邱,以營邱山而得名,姜大公的支庶居住在營邱者,便姓邱。勞姓因為居住在東海勞山(今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崂山)而得氏。濟姓因所居之地臨近濟水(古代冀、豫相接地區一條有名的河流)而得名。居東闾者後代姓東闾。闾即裡巷、胡同。以居住地為氏的姓氏中,複姓很多,一般都帶有“邱”“門”“鄉”“闾”“裡”“野”“宮”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7]

參考文獻

[1]牛汝辰.源于地名的中國姓氏[M].北京:中國電子工業出版社,1988.

[2]周國榮.姓名說[J].文史哲,1985(1):36-42.

[3]劉緯毅.山西省曆史地名錄[J].地名知識(專輯),1979.

[4]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106-109.

[5]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106-115.

[6]牛汝辰.源于地名的中國姓氏[M].北京:中國電子工業出版社,1988.

[7]徐俊元,張占軍,石玉新.貴姓何來[M].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

節選自牛汝辰《中國文化地名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11月

敬請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