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的學期已經開啟,多所大學陸陸續續開學,又一批大一新生入校報到正式邁入大學殿堂。對這些初入校園的新面孔而言,即将開啟的大學生活無疑令人心神向往,處處都充滿了期待與好奇。與此同時,過程中一定也會遇到疑問和困惑,其中“戶口遷移”問題即是新生入學後必須要思考面對的。尤其戶籍作為我國所特有的一項制度,關乎到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多方面權益,但往往也是大學生的“知識盲區”,做出變更、遷移等決定時更應慎重。
01戶籍制度的演變 逐漸影響至高校當下,由于工作就業、看病醫療等都已不完全依賴戶口才能進行,許多年輕人對戶口可能并沒有深刻地認識,尤其對尚未踏足社會的大一學生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概念。但不了解不代表它不存在,戶口實實在在地影響着每一個人,即使此刻并未察覺,未來也會成為很現實的問題。
以北京地區為例,目前外地戶口的學生不能就讀高中,隻能上私立學校或者國際學校。低學齡階段,雖然原則上可以上幼兒園和小學,但公立幼兒園名額有限,須先滿足本市戶口的孩子。因此,很多人來北京工作的家庭,最終都因孩子教育問題被迫返鄉。那麼,戶籍制度在我國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又因何會與大學生産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戶籍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是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範圍内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是一項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權益,以個人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發展曆程上看,戶籍制度的變遷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時間劃分上,具體可分為第一階段——1958 年以前的自由遷徙期;第二階段——1958 年~1978 年的嚴格控制期;第三階段——1978 年以後的半開放期。當下正處于第三個階段,着重在相關的利益分配方面,其最突出的表現在于将涉及諸如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與公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多福利權益與戶口相聯系。
可見,中國戶籍制度的功能與影響并非一成不變,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而處于第三階段的大學戶口遷移政策,是公安部自 2003 年頒布的三十項便民利民措施中的第四項内容生效的結果。根據規定,每一個考上大學的學生都可在入學之初将自己的戶口由家庭所在地遷移到學校所在地,遷與不遷完全按照個人意願進行,沒有強制要求。
由于沒有強制要求,給了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使其産生困惑,“到底是遷好,還是不遷好”“遷戶能得到哪些好處,不遷的原因又是什麼”“其中又有什麼門道”……
02遷or不遷 不可一概而論大學戶口遷移有利有弊,要視自身情況辦理,不可一概而論。從遷移的有利角度看,大學入學後進行戶口遷移,意味着已經有了當地的臨時集體戶口,具備同本地戶口相類似地權力,可以便于辦理各種證件。例如,辦出國簽證護照、港澳台通行證等,都可免去就讀高校與生源地之間來回奔波,考駕照也無須辦理暫住證。
此外,遷移入校後,在畢業時還可将個人檔案存放到當地省人事部門托管,享受各種城市配套服務,如購房手續流程優化等,也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工作就業,解決在當地考公務員戶籍的問題。特别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業環境下,某些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擁有本市戶口,此時有無本地、本市戶籍無形中也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競争優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即使将戶口遷到高校也隻是集體戶口。畢業離校時尚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本人要求戶口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并辦理相應的畢業生戶檔關系留校申請手續的,其戶檔關系按政策規定可免費由學校保存若幹時間(一般為兩年)。兩年内擇業期内畢業生已落實就業單位,畢業生可依據《報到證》辦理派遣手續,在規定報到的期限内将其檔案和戶口轉至單位所在地。如果工作仍無着落,學校将通知畢業生回校辦理戶口遷移,将其戶口遷移回生源所在地。
因此,由于畢業時未找到工作而将其人事檔案關系放在學校或當地畢業生人事主管部門托管一般是有規定期限的,達到期限時在高校所在地找不到工作,依舊要打回原籍。所以,如果學生考慮未來還是回到生源地就業發展,則完全沒有必要來回遷移。
另有一種情況,是新生在生源地根據政府相應政策可享受一定的補貼與優惠待遇,例如西部及偏遠省份生源地的貧困生、定向生,在就讀期間的生活補貼及以後工資待遇上,國家均有适度的傾斜政策,有的回原生源地定向就業後可作為當地各級政府的後備幹部培養對象等,考慮到适合畢業生自己的志向發展,則不遷戶口為宜。
03“遷”一發而動全身 農業戶口更需慎重在大學戶口遷移問題上,還有一個至關的因素,即“農戶與非農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來戶口是農業戶口,那麼在将戶口遷至學校後,則自動轉為非農業戶口,并且學校的戶口為非農業集體戶,全校的學生都在此集體戶上,無法打印戶口本。所以,大學生遷移戶口需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即本身是農戶還是非農戶,以及大學畢業後的工作意願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對本身是農村戶口的學生而言,一旦戶口轉到城市,就變成了非農業戶口,在享受當地政策補貼的同時,也會失去農業戶口享有的優厚待遇,甚至會失去繼承父母所承包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等權利。據了解,在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農村,集體分紅的收入按人頭可達數萬元,如果遇上拆遷補償,收入更加可觀。即使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至少事實上發揮社保功能的土地,對個人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财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将戶口遷到學校容易,但将來想要遷回來重新恢複農村戶口則非常困難。根據現行的戶籍政策雖然可以遷回生源地,但不再是按原農村戶籍落戶,而是按城鎮戶口落戶,也就是俗稱的“農轉非易,非轉農難”。
事實上,近些年國家也有出台關于農村地區學生升學的福利政策。2016 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鼓勵各地區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優先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落戶問題,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加快制定公開透明的落戶标準和切實可行的落戶目标。
所以目前情況看,大多數人不支持贊成把農業戶口遷移到學校變為集體非農戶口,不遷戶口的學生主要來自北上廣深等全國一線的大城市,家裡有田地、宅基地等農業資源。與之相反,如果原本就是非農戶口,又對大學所在城市比較滿意,計劃将來在該城市工作生活的學生,則存在遷移戶口的想法。
結語總而言之,在戶口遷移這個“遷”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上,遷與不遷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需做足功課。尤其對農業戶口的學生來說,更需謹慎抉擇,做好這道大學入學後的“選擇題”。最後,預祝廣大大一新生入學順利,擁有一個充實且不留遺憾的大學生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