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和差評的影響哪個比較大?作者:牛原近年來,消費者因給差評而被商家惡意中傷、報複的事件層出不窮互聯網時代,商品評價已然成為品牌傳播的重要媒介以及消費者衡量商品好壞的重要途徑,也影響着消費者的購買意向保障消費者在商品評價上的自由,仍需多方面的探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評和差評的影響哪個比較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者:牛原
近年來,消費者因給差評而被商家惡意中傷、報複的事件層出不窮。互聯網時代,商品評價已然成為品牌傳播的重要媒介以及消費者衡量商品好壞的重要途徑,也影響着消費者的購買意向。保障消費者在商品評價上的自由,仍需多方面的探索。
其一,消費者自由行使“差評權”,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消費者投訴機制的健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确規定: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消費者既然購買了商品和服務,就有權利在相關購物平台上發表使用體驗。據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的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都會看差評,即是否可以接受商品存在的質量問題。因此,發表真實的使用體驗也是對其他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保護。但是部分商家隻能接受好評,對打了差評的顧客進行電話騷擾或者惡意報複,然而消費者維權成本過大、投訴無門,使得部分消費者在報警後也隻能得到“删除差評來平息事件”的答複。因此,加大對不法商家的懲治力度十分必要,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消費者的評價權利,促進平台完善。
其次,商家應摒棄“零差評”思維。商家一味追求好評甚至通過“好評返現”等不良競争手法來獲取好評看似是對生意的用心經營,實則本末倒置。部分商家在資本裹挾下不惜使用各種手段删除差評從而獲取經濟效益,這種行為既是對法律底線的瘋狂試探,也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和誠信市場。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商家應秉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經營理念。優質的差評也是對商品真實客觀的使用體驗,可以更加立體地反映商品質量,理性的消費者自然也會根據自身的要求進行選擇。
當然,也需要看到的是,部分消費者濫用“差評權”,在網上對商家敲詐勒索,甚至出現“職業差評師”向商家碰瓷。惡意差評無疑會拉低商家評分,而網絡購物平台不僅會向高分店鋪提供優惠措施,還會依據評分高低對商家進行排序,評分高、口碑好的商家會被優先推送并且加之“必吃榜”、“點評高分店鋪”等名号,從而吸引更多消費,店鋪的交易額也随之增加,網絡購物平台通過這種手段提高商鋪的轉化率來增加自身收益,這無疑推動着商家追求好評而無法容忍差評。競争是商家獲得利益的必然途徑。然而,在商家忽視消費者“差評權”的背後,是部分商家惡性的競争觀念和方式。
與此同時,網絡購物平台的不盡責也阻礙着“差評權”的落實。消費者進行線上購物時,讓渡出部分隐私權,但平台對消費者隐私保護不到位,使得消費者在給出差評後遭到商家故意洩漏信息甚至倒賣給不法分子,嚴重影響消費者正常生活,也使得部分消費者對于給出差評“望而卻步”。網絡購物平台作為聯通商家與消費者的媒介,不能做架空“差評權”的推手,而要逐步構建科學、健康的網絡消費平台。(牛原)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