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在上映之初便賺足了眼球,作為一部在Netflix平台出品的影片,卻遭到了戛納電影節的拒絕,但獲得了奧斯卡電影節以及威尼斯電影節的多項提名。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電影導演三傑之一,在國際影壇上有其獨到的影像表達。《羅馬》無疑是導演私密的一個記錄,也是他對于生命、對于孕育生命的母體的一次歌頌和緻敬。區别于其代表作《地形引力》的科幻外殼,該片如同一封家信,娓娓道來,如泣如訴。
在聲音及音響的處理上,導演選擇了近乎自然的處理方式,即保留了許多自然聲和環境音,讓影片的整體氛圍更加貼近生活。例如海浪的聲音基本上貫穿了影片的後半段,海浪既是一個關鍵性的物件,又承載着十分深厚的所指——對于生命的禮贊。生命最早是從海洋裡孕育,因而,海浪的所指意義重大,同時影片中的傭人逆着海浪前進營救孩子,又折回海灘,這一折返,寓意的是生命的升華與救贖,而這一切,都是在海浪聲中實現的。
鏡頭也可窺見導演的獨具匠心,區别于大多數類型電影的鏡頭語言,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可以用靜默隽永來形容。一以貫之的長鏡頭,尊重了事件的時空特性和存在方式,尊重了生活的現實邏輯和發展規律。讓觀衆能切身感受主人公的行動和内心流動。值得一提的是,走向大海的片段讓人不禁聯想到了新浪潮運動代表人物特呂弗的《四百擊》,影片中安托萬帶着迷惘走向了大海,與本片在視聽語言上有高度的一緻性。其次,在鏡頭的運動上,導演的風格也是趨于穩定且持續,搖鏡頭的大量使用,而且如出一轍的都是從左往右搖,一來可以展現演員動作的連貫性,二來,也可以展現出環境與空間。
本片是一部黑白片,私以為,黑白電影更考驗導演對于光線的處理和運用。在影片中,光線多是逆光,俗語說“逆光深處好生長”向日葵也是朝着陽光的方向生長,而在這場營救活動中,人物的行動始終是逆光的,在視覺上給觀衆強烈的沖突,同時影片至此,人物實現了成長。同時逆光還可以形成剪影的效果,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塑造出如同聖母般的人物形象,讴歌強而有力的女性力量。
《羅馬》是一部關乎女性力量的私密家書,在體裁上,它足夠私密,但是在立意上,它有着社會在共同探讨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該片還有很深的政治隐喻和曆史深意,例如涉及墨西哥的民主解放、革命運動,以及西方尤其是美國對墨西哥曆史的幹預和偏航式的指引。總而言之,在電影史上,《羅馬》值得擁有它的一席之地。
文/杜佳新
編/肖洋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