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淩晨,那個“比大更大”,看了翻譯“真的笑,笑出聲”的蘋果,發布了一年一度“為高速再提速”的全新iPhone 13系列手機。
蘋果的官網翻譯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玩笑的對象,濃郁的加州蘋果式中文曾被瘋狂吐槽,甚至在知乎上還有人出了蘋果“果語”教程。
來源:知乎
蘋果式中文句子結構破碎、經常缺乏主語、濫用排比,在語文老師眼裡不及格的表達方式,卻在商業世界裡吸睛無數,甚至一度成為中國手機廠商的文案效仿對象,這翻譯腔背後的商業邏輯不禁讓人思考,是不是蘋果“這一次,重新定義了中文”?
某加
某加
某族
某族
O某
O某
當然,蘋果在近幾年的文案上還是有所改進,尤其針對不同地區做出語言上的本地化,可以感受到其用心。在剛剛發布的iPhone 13 Pro中,我們可以看到中文組在兩岸三地針對Oh.So.Pro這句标語的翻譯做出了明顯的區分。
英文原版Oh.So.Pro用三個強有力的首字母大寫單詞表達出了很強的情緒;内地版翻譯“強得很”非常接地氣,讓人情不自禁讀出了陝北口音“qiang di hin”;香港版“非常。Pro”語氣稍弱但格式上比較接近原版;台灣版“就。很。Pro”可以說把台灣腔的感覺完美呈現了出來。
内地版
香港版
台灣版
從《一個普通的戰士》所代表的最早一批譯制電影,到以蘋果為代表的的商業世界,翻譯腔一直是大家熱衷讨論的話題。那麼翻譯腔到底是不是代表了譯員的中文水平?有沒有好的翻譯腔?翻譯腔又給現代漢語帶來了什麼呢?
1.什麼是翻譯腔?翻譯腔
翻譯腔指翻譯出來的譯文有洋化現象或不符合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譯者直譯某些詞彙,形成表達不流暢、不地道的翻譯文體和诘屈聱牙的翻譯語言。
不僅有歐式翻譯腔,還有日式翻譯腔、韓式翻譯腔等等。
日式翻譯腔韓式翻譯腔 圖片來源:高能閱讀君
韓式翻譯腔韓式翻譯腔 圖片來源:高能閱讀君
2.翻譯腔的前世今生由于英文發音的表達特點,為了盡量保證配音與原音嘴形的一緻,貼合歐美人誇張的表達形式,配音演員在中文表達時需要模仿這種語調語速;最早的外來片還帶着很多政治意義,都由國家運營的四大譯制片廠翻譯,各種措辭都要經過慎重考慮,而直譯是最安全的方法,這些都是導緻當時影片攜帶濃重翻譯腔的原因。
翻譯腔有它的時代背景在,畢竟那個年代“能看講一口流利中國話的外國片”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稀奇了。但在世界文化交流如此頻繁的今天,所有東西都處于流動狀态,不斷在叠代和更新,沖浪達人們在網絡語境下鑄造出的各種黑話早已占據了潮流的半邊天,還故意用踢屁股、罵土撥鼠,或者讓上帝和聖母瑪麗亞光環時刻照耀這種做作語态說話,聽者自然會有拳頭硬了的感覺。
“翻譯腔”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不說人話。
翻譯腔才是世界上最鬼畜的口音!講真,不怕外文片,就怕裡面的人講普通話。
拜托,現代人誰說英語還像上個世紀的人一樣啊!
拿腔拿調終極王者——翻譯腔
一般人對“翻譯腔”的評價
來源:網絡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人們除了期待譯文或字幕的優美流暢,更渴望能夠身臨其境,這也使得譯者開始思考如何通過翻譯将國外的語境和文化帶入到中國觀衆的認知中,并且沒有那麼多的違和感,翻譯腔逐漸變成了曆史。
3.所以有翻譯腔是不是代表中文水平差?
提到翻譯腔,基本都是貶義,但其實它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翻學院副院長吳剛認為,翻譯腔有兩個層面:當譯者還未掌握語言轉換的基本技巧時,此時的翻譯腔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還有一種高級的翻譯腔則體現的是對新思維方式的接納以及對文化融合的追求。
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曾對比過《紅與黑》的兩種譯法:
“這種勞動(把碎鐵打成釘)看上去如此艱苦,卻是頭一次深入到把法國和瑞士分開的這一帶山區裡來的旅行者最感到驚奇的勞動之一。”
“這種粗活看來非常艱苦,頭一回從瑞士翻山越嶺到法國來的遊客,見了不免大驚小怪。”
顯然,第一種是我們如今常見的低級的“翻譯腔”,也是最常被诟病的翻譯腔,這類語言為讀者閱讀設置了許多障礙,嚴格意義來說屬于“翻錯腔”,語句别扭、表達不當,文風不貼切,的确反映了譯者中文水平不高。
但其實從更加廣闊的視角看,翻譯腔隻是語言演化的一種方式,好的翻譯腔可能隻是于當時背景下相對更好的表達方式。
作為一篇為翻譯腔正名的文章,我們先來回顧下翻譯中的經典概念: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譯(free translation)、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首先這兩組概念并不相等,顧名思義,直譯和意譯是強調語言層面的技術處理,異化和歸化則是對文化因素處理的策略。舉兩個例子:
過街老鼠:
直譯:like a mouse crossing the street
意譯:a person that everyone loathes
Armed to the teeth
異化:武裝到牙齒
歸化:全副武裝
看似意譯和歸化是更高級的代表,但按照韋努蒂(Venuti)的定義來看:歸化法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這裡并沒有體現不同翻譯方法的高低貴賤,純粹取決于譯者想表達的意境而已。
莎士比亞的某部劇中有“為某事畫上一個句号”的表達,著名翻譯家方平初譯時,漢語中還沒有這種表達,因為怕人家說他有“翻譯腔”,于是翻成了“讓某事告了一個段落”,但後來“為某事畫上一個句号”這種說法逐漸被漢語接納。方平曾說,若有機會重譯一定要改過來,照着原文直譯。
語言本身就在不斷的進化,不同語言之間也在不斷地互相影響。就像老外現在也會跟中國人學說“Long time no see”,大衆才是語言演化的推動者,好的翻譯腔也有合理性。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黃昱甯說過,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沒有徹底“中國化”的翻譯腔是需要保留的。同樣的意思有不同的表達意象,有人喜歡老翻譯,覺得其中的異域風和曆史感耐人尋味;有人喜歡貼近當下生活的表達,期待沒有距離感。新老翻譯可以并存,關鍵依然在于翻譯質量本身。
當更多人能理解這些“裝腔作勢”的翻譯腔背後流露出的真實,作品背後獨守一隅的幕後英雄也許就會被真正看到了。王小波認為現代漢語是翻譯家塑造的,且一直強調最好的文體都是翻譯家創造出來的。翻譯活動所形成的來自于原創文體又有别于原創的獨特文體,的确已經成為推動生活和社會變革一股不可忽視的潛流。正是這種忠實而巧妙、有溫度地傳達,使得語言充滿了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