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汝波
少将軍銜,軍事科學院戰争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研究員
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第一屆學術委員
【編者按】國際關系風雲激蕩,社會現實雲詭波谲。為此,自本期始,我們将連續轉載《國家智庫》《中國智庫》“于汝波先生《三十六計縱橫談》專欄”,以求有益于智庫,有益于國人。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專著,為智庫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十六計縱橫談
于汝波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姑縱
第十七計 抛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癫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三十六計縱橫談
第1計:勝戰計之瞞天過海
于汝波
【新聞對接】2010年6月6日央視《東方時空》報道:地處江蘇鹽城射陽縣的鹽城市生态染整工業集中區,把節能減排做成了表面文章,手法之奇令人瞠目:其一,在化工廢水直接排入黃海的排污渠兩旁,挖出兩道清水渠,從海裡抽水填充,掩人耳目;其二是在河岸邊的地底鋪設隐蔽管道,直接向大海排污。
2010年8月中旬以來,湖南“金浩茶油”被曝“苯并(a)芘”(緻癌物)超标6倍。此事件有一次将食品安全管理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如今真相大白之下,殊不知卻隐匿着“瞞天過海”的伎倆。記得網上傳出金浩茶油含超标緻癌物後,金浩公司馬上在其官網上發表《鄭重聲明》,稱這是“謠傳”,嚴重損害了該公司的品牌形象,并承諾産品質量是可靠的。如今企業在“鄭重聲明”其産品“安全可靠”後的10天,又自己抽自己嘴巴,承認有9個批次産品不合格。被蒙在鼓裡的消費者哪裡知道,當地質監部門早在年初已“暗渡陳倉”,讓企業悄悄地召回了一些問題茶油,卻未在第一時間向消費者公布相關信息。盡管這樣,還仍有大批量緻癌茶油穿着知名品牌的外衣流竄各地市場。
以上隻是“瞞天過海”之計現實運用之“冰上之一角”,且沒有用到“正道”之上。此計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運用更是比比皆是。
原計文
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内,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今譯
在防備周密時,防備者就可能自恃無懈可擊而産生懈怠情緒;人們對看慣了的現象,往往就不再對它産生懷疑。所以,隐秘的事情常常以公開的形式為掩護,而不與公開的形式絕然對立。這就是《易》中講的太陽與太陰雖為兩個極端卻相反相成的道理。
解說:“瞞天過海”是運用物極必反原理進行“公開”的軍事欺騙。
一 ▍莫被“瞞天過海”給“瞞”“過”了
有人說,“瞞天過海”這個成語出自《永樂大典》收錄的《薛仁貴征遼事略》。其中說,唐太宗東征高麗,到了海邊,看到海水無邊,擔心大軍難以渡過,就産生了退兵之意。随軍東征的薛仁貴向總管張士貴獻計,将唐太宗騙到一個四周挂有帷帳、布置富麗堂皇的“大房子”裡飲酒。太宗正在飲用之際,忽然聽到外面波濤雷動,桌上杯盞傾倒,心生疑問,令人拉開帷帳,才發現外面已是汪洋一片,自己乘坐的是一艘巨艦,正乘風波浪前進,就問是怎麼回事兒。張士貴回答:“這是臣使的過海之計,陛下與30萬大軍正飄搖過海,現在已經到了大海東岸了。”所以,這裡的“瞞天”就是“瞞”李世民這個“天子”;“過海”就是“過”到遼東去的那個“海”。“瞞天過海”這個成語是否從這裡來的,還可做些考究;但《薛仁貴征東事略》是一本評書體小說,所記“瞞天過海”的内容卻不是真的。讀者讀“瞞天過海”之計,可不要先被這種說法給“瞞”“過”了。
唐太宗征遼東是水、陸并進,他走的是陸路,而不是水路。陸路總指揮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率騎士6萬;從海上進攻平壤的是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所率4萬多人,500艘戰船,而不是30萬大軍。另外,唐太宗征遼東是出于他自己的決策,好多人勸阻他都沒成,他可不是受人欺騙和挾持才去打遼東的。再說,張亮所率水師從東萊(今山東萊州)入海,到卑沙城(在今遼甯旅順東北)登陸,有數百裡之遙,乘當時的船隻(那時可沒有現在的輪船)走這段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怎會唐太宗酒沒喝完剛覺出搖晃就到了“大海東岸”?可見,人們切不可将《薛仁貴征遼事略》這本小說裡的話信以為是真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并不是泛指一般的欺騙,而是特指根據“物極則反”的原理進行的一種“公開”的欺騙。一般人都懂得,“天”極難“瞞”,“海”最難“過”。但正因為難,人們一般都認為不能欺騙和通過,反而恰恰可“瞞”可“過”。這就叫“物極則反”。此計正文中說的“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内,不在陽之對”,正是講的這一道理。
二 ▍“備周”有患,“常見”生弊
我們常說“有備無患”,“常見”才熟。照此說來,“備周”是對的呀,“常見”是好的呀,為什麼反而因此會導緻戰争指導上的失誤呢?這是有原因的。
大敵當前,誰都懂得應加強戒備,無備者必敗。所以《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吳子•料敵》中說:“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但這決不是說,“有備”就絕對的好。事有當備與不當備、多備與少備、此時備與彼時未必備之分,什麼都備,什麼時候都備,而且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要大備,誰有那麼多精神和力量!所以,《孫子兵法•虛實篇》中又說:“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可見,多備和常見未必就無患。其患之一就是“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
在中國曆史上,用“瞞天過海”之計破敵的戰例很多。我們選在戰略層面應用和在戰術層面應用的戰例各一個,用來做進一步解說。
1、隋文帝滅陳。隋朝高颎(jiǒng,音炯)曾向隋文帝進獻伐陳之策:利用大江南北收獲季節上的差異,使陳朝的農作物有“産”無“收”。做法是,每當陳朝快要收割莊稼的時候,隋朝就少量征集一些兵馬,同時大力宣傳說,隋軍要襲擊陳朝了。這樣,使陳朝國内忙于征兵禦守,因而耽誤農時。隋朝還經常派人過江去焚燒陳朝的倉庫。這樣,陳朝不出數年,财力就消耗盡了。更重要的是,長此以往,陳人習以為常,常見則不怪,必然麻痹松懈。隋再征集兵馬,陳人就會不再相信隋軍真正來攻打自己。在其猶豫不決時,隋軍就可乘機渡江了。此計被隋文帝采納。陳朝的統治者果然中計,在不當備時,他們把“備戰”放在了第一位,政治上鬧得人心惶惶,生産也沒心思搞了。後來,該“備戰”了,人們精神上反而松懈了,以為又是隋朝吓唬人,不必那麼認真防備。同時,由于莊稼總得不到收獲,再加上倉庫老是被燒,國家也給折騰窮了。結果,陳朝一戰而亡國。“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正是指的象陳朝這樣的情況。這是隋文帝将“瞞天過海”原理用于戰略指導取得成功的一個範例。
2、兀良哈台攻打押赤城。在戰役戰術上也有很多運用這一計謀取得成功的例子。公元1152年,元将兀良哈台跟随忽必烈征伐大理,大兵攻到押赤城(今雲南昆明市)受阻。該城當時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元軍屢攻不克。兀良哈台于是命令停止攻城,把所有鼓钲都集中起來,要他們不定時地擂鼓擊钲。在中國古代,軍隊聞鼓聲則進,聽鳴钲而止。但元軍每次在可勁兒地擂完鼓後卻都回帳睡大覺去了。這樣一連搞了七天。守城軍開始一聽到元軍擂鼓,就舉城動員,嚴密防守,長此以往,被搞得十分疲憊;後來看到元軍并不攻城,戒備就逐漸松弛下來。兀良哈台于是命令他的兒子阿術乘夜間偷襲入城,裡外夾擊,大破疲憊不堪而又松懈麻痹的大理軍。兀良哈台采取的也是“瞞天過海”之法。
三▍“太陽,太陰”的哲學底蘊
《瞞天過海》之計末尾講的“陰在陽之内,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是對“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現象的哲學總結和高度概括:隐秘的行為,往往以公開的形式為掩護,而不與公開的形式絕然對立。這就是《周易》中講的太陽與太陰雖為兩個極端卻相反相成的道理。無數事實證明,世界上任何互相對立的事物或現象都是互相包容的,當它們發展到極點時,就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過度的戒備會導緻松懈麻痹是如此;某種現象反複出現會使人視而不見是如此;極度公開往往是達成隐秘的最好手段也是如此。蘇洵在《心術》中說:“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講的即是這一道理。
為揭示此計的哲學底蘊,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1、羅斯福當動反靜。美日中途島之戰前夕,美軍偵破了日本海軍的無線電報密鑰,因此能準确破譯日本海軍的電報,從而掌握日本海軍的活動情況。但美國的一家報紙卻意外地将這一秘密以“獨家新聞”報道了出去。情況是嚴重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得知這一情況後,竟然若無其事,下令不準官方任何人查問此事。日本方面可能因此沒有注意到這張報紙;或注意到了,但看到美國官方沒任何反映,也就沒當回事兒,照樣用原來的密鑰,美國人依然偵收他們的情報。羅斯福當怪不怪,當動反靜,達到了怪、動不能達到的“瞞天過海”的目的。這就是“太陽、太陰”互相轉化的道理,或者說,叫“陰在陽之内,不在陽之對”。如果羅斯福當時聽到報告後,興師動衆地查問此事,鬧得滿城風雨,不管結果如何,日本人為安全考慮,是肯定會把密鑰改掉的。美國人那樣做就弄巧成拙了。
2、諸葛亮“實則實之”。《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中寫了一段諸葛亮妙算華容道的故事,說的是諸葛亮料定曹操在赤壁之戰敗後必向南郡逃跑,通往南郡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一是一條較平坦的大路,一條是地窄路險的華容道,後者較前者近50餘裡。諸葛亮針對曹操通曉兵法、性情多疑的特點,命令關羽在華容道旁埋伏,并在那裡燒火生煙。曹操率殘兵敗将逃走到兩叉路口,大家對走哪條道産生了不同意見。衆将多認為,有烽煙處必有伏兵;曹操卻認為,“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多謀,故使人于山辟燒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他卻伏兵在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計!”結果恰好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采取的也是實而實之、“太陽,太陰”之法,使敵人誤以“陽”為“陰”、以實為虛,從而成功地隐瞞了自己的真實意圖。《三國演義》是小說,這些細節可能是作者虛構的。但它具有藝術的真實,其蘊含的哲理同樣可以給人以深刻而有益的啟示。
四 ▍ “瞞天過海”在非軍事領域常被應用
“瞞天過海”之術不但被廣泛用之于軍事領域,政治、經濟、外交等非軍事領域也可借鑒。比如,春秋時期,鄭莊公為對付他的政敵、其弟弟公叔段,而采取了對之驕縱的政策,使之“多行不義”,以達到“自斃”的目的,即是在政治上運用物極則反的原理,最終将其擊敗。戰國時,商鞅利用魏國國君驕傲自大的心理,在外交鬥争上采取因其“自強而強之”的策略,說了許多恭維魏國的話,讓他“先行王事”,然後再圖齊、楚。魏國國君果然中計,于是,惹惱了齊國和楚國,齊人伐魏,殺其太子,殲滅了魏國10萬大軍,秦不費吹灰之力而取得了西河(今山西、陝西交界處南北流向之黃河)之地。《老子》中說的“太剛則折”;《六韬》中講的“文伐”十二法;《太白陰經》中講的“順其心志而傾其社稷”等,都是運用的這一哲理。
經濟學中有一個“劣币驅逐良币原則”,意思是說,在鑄币流通時代,成色差的錢币會使成色好的錢币逐步退出流通領域,轉為被人收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成色差的錢币。這種現象在我國漢、唐等朝代都曾出現過。現代商品流通也有類似情況,越是名牌産品,越容易被人仿制、假冒,如果沒有良性的競争原則、定價機制和公正有力的法律手段,名牌産品就會受到嚴重擠壓,甚至會被劣質産品所取代,使劣質産品得以“瞞天過海”,最後優、劣産品玉石俱焚,大家都同歸于盡。這樣的教訓不是也時有所聞嗎?
人們常用“燈下黑”來比喻越是領導機關眼皮底下越容易出問題,且難以發現,其原理亦在于物極則反。越被認為不會發生問題的地方,有時反而越容易發生問題;越被認為是安全的地方,有時反而可能最不安全。美國的五角大樓夠“安全”了吧?但卻偏偏在“9•11”事件中被恐怖分子用美國人自己的飛機撞掉了此樓的一角,死傷了很多人。《紅樓夢》中講:“大有大的難處。”蘇東坡說:“高處不勝寒。”俗語稱:“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些都包括着“太陽”、“太陰”互相轉化的道理。
附:原書“按”及“按語今譯”
【按】陰謀作為,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昔孔融被圍,太史慈将突圍求救。乃帶鞭彎弓,将兩騎自從,各作一的持之。開門出,圍内外觀者并駭。慈竟引馬至城下塹内,植所持的,射之。射畢,還。明日複然,圍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無複起者。慈遂嚴行蓐食,鞭馬直突其圍。比賊覺,則馳數裡許矣。
【按語今譯】實施陰謀密計,不能在不适當的時機偷偷進行。半夜裡偷竊,在僻靜的小胡同裡殺人,那都是愚昧的行為,不是真正的謀士所作的事情。三國時,孔融在北海被敵人包圍。太史慈在準備沖破包圍去求救兵之前,先帶着馬鞭和弓箭,讓兩名騎兵各扛着一個靶子跟随在他後面,打開城門走了出來。包圍圈内外看到的人都感到驚駭。太史慈卻若無其事地牽着馬來到城下的塹壕内,讓士兵插好靶子,開始練習射箭。射完後就返回城裡。第二天還是這樣。圍城的敵人以為他仍是練習射箭,有的站着,有的躺着,不再留意他。這樣連續幾天,他再出來時,敵人中竟沒有人理會他了。于是太史慈就乘機在一天早上早早地吃了飯,做了急行的充分準備後,打開城門,突然催馬加鞭,飛也似地沖了出去,在敵人驚慌失措之中穿過了包圍圈。等到敵人明白過來時,他已經跑出去好幾裡地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