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好爸爸,應學會信賴孩子。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甚至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以後,父母還是沒有辦法擺脫這種不信賴感。更嚴重的是,如果父母對孩子已經形成了偏見,就很難再改變。他們習慣用同樣的話語抱怨孩子,從同樣的角度去看孩子,這是孩子的不幸,也是家長的不幸。因為爸爸并沒有學會擺脫偏見,更不會不斷地給予孩子信賴,即使這是孩子前進和改變的動力。于是孩子就會以為自己真的是他人所認為的那種類型,更不求改變了。
有很多家長說,他們非常想和孩子做朋友,想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但孩子卻有話不和家長說,這讓家長更難了解孩子。孩子有了隐私,許多做父母的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偵查”,如翻抽屜看日記、拆信件,甚至打罵訓斥。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讓孩子産生敵意和反抗情緒,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和防備措施,最終導緻與孩子的關系惡化,得不到孩子的信賴。
尊重孩子的隐私,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但并非放任自流。對孩子的隐私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積極的引導,這是最理智的做法。
首先,主動以平等的态度與孩子交談。父母可以多談一談父母在與孩子同齡時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失敗的經曆,甚至談一些當初的隐私,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傾聽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一段時間以後,孩子會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這樣父母就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給予必要的指點和教育。其次,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有關孩子隐私的信息裡,即使有些越軌和不良因素,父母也不必大驚失色,更不能毆打辱罵孩子,可以與孩子一起讨論理想、事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為人處世的真理。孩子擁有了這種自我教育能力後,面對一些隐私中的危險傾向,便可以自己解決。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有這樣的困惑:自己比較注意教育方法,與孩子的關系也算親密,但常常弄不懂,為什麼孩子對老師的話都奉為“聖旨”,而對父母的要求卻往往當作耳旁風,甚至充耳不聞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保持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嚴和威信是很重要的,但是許多父母卻對這一點存在錯誤的認識。
1.信守承諾對孩子做出承諾後,要及時兌現。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對孩子失信了,應該及時向孩子解釋說明,不能敷衍了事,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彌補的辦法。
2.有事業心 為 要告訴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從事怎樣的職業,你都 的 應該為之自豪。有些爸爸沒有職業,也應該努力參與社會性活動,一個與世隔絕的爸爸很難持久地獲得孩子的尊敬。
3.有寬容心寬容孩子的錯誤,并不是指對孩子的錯誤放任不管,而是指孩子犯了錯誤後,應允許他有一個認識、反省自身的時間和機會。
4.重視生活細節孩子對父母的信服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源于一些你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習慣。如有主見--做決定的果斷性,有勇氣--敢于出來說話,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避免唠叨和抱怨等。
5.善于妥協向孩子妥協并不會降低爸爸的威信,相反,如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孩子妥協,孩子會感覺到爸爸可親可敬。但是在妥協前,要讓孩子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理由,并和孩子讨論要求的合理性。如果向孩子做出一定讓步,孩子必須承擔某種責任。當孩子把理由說得很清楚并做出承諾,爸爸可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但一定要讓孩子承擔相應的責任。其實孩子是喜歡溝通也需要溝通的,關鍵是爸爸應當努力成為孩子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如果孩子把心裡話告訴你之後,得到的不是真誠理解和有效指點,而是“授人以柄”的尴尬與被動,下次他還怎麼信任你呢?與孩子無法進行“親子互動”式的溝通,父母的“主動”得不到孩子的積極響應,多半是家長方面的原因,比如時機不對、場合不宜、态度不好、方法不當等。
親子互動的前提是深厚的感情基礎,親子關系的最佳狀态是“心有靈犀”。如果父母要取得親子互動的最佳效果,并終身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要在這些根本問題上下功夫。
親子互動的基本條件是要有“親子共享時間”,也就是大人和孩子都要“擠”出一定的時間來“共同享用”。為什麼要用“擠”這個字呢?因為如今的大人和孩子,尤其是大人們,常常是各忙各的,不懂得家人在一起“共享時間”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做爸爸的總是喜歡在孩子面前端着架子,一臉嚴肅,一本正經,動不動就呵斥一番,教訓一頓,令孩子敬而遠之。原以為這樣才有威信,其實是大錯特錯。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