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産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
昆山腔起源于昆山地域,是有其社會生活基礎和曆史經濟因素的。唐宋以來,昆山本地已流行着各種歌舞伎藝,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說:“昆山縣西二十裡,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番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宋理宗時編刊的《玉峰志》記載:鄉民以“伎樂”送神,才藝出衆。元代昆山商業經濟的發達,也是促成昆山腔形成的主要原因。當時昆山的浏河口(婁江東入長江處),是進行國際貿易的海運中心,建有海運倉,稱為:“六國碼頭”。由于海外通商的激發,浏河鎮成了“東南大埠”。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由此出海的。這造成了昆山地區工商交流的便捷,昆山腔便在元末明初風行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