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年夏,一名大臣連殺君主身邊兩員戰将後率領自己的親兵逃離。十餘年後這位已經自立為帝的大臣率軍西征,一舉擊敗中亞十萬聯軍使自己的國家成為中亞霸主。而假如他當年沒有離開君主,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輝煌。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不惜殺死兩名将領也要離開呢?我們需要細細解讀其中的原因。
耶律大石,字重德。契丹人,在1130年自立為帝,廟号德宗,後人稱西遼德宗。關于他的年齡說法不一,一說他是1087生人,卒于1143年,又有一說他生于1094年在1143去世。這就比較耐人尋味了。因為史書上說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但我覺得這個八世孫要麼是有水分,要麼就是這個八世孫當的太随意了。想一想一個做了皇帝的人卻連什麼時候出生都搞不清楚,可見耶律大石這個八世孫是太邊緣化了。看看隔壁的劉備,同樣是自立為帝,同樣是太祖子孫,甚至比八代遠了不知多少。不僅哪年生的寫的清清楚楚,就連死都能給你精确到日,若不是當時沒有铯原子鐘,你還可以知道皇叔在距現在的多少秒前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不過雖然自己不太“得寵”,耶律大石還是憑着自己的本事出人頭地,這比很多隻知道吃祖德的昏君比如某靈帝好了不知道好了多少。據記載耶律大石“通曉契丹、漢文字,善騎射,為大石林牙”,從這裡來看你可能沒什麼感覺,那我可以給你補充一下:前面的的确不是很重要的。學會兩門語言嘛,這也不是什麼難事。至于善騎射就更不靠譜了,誰知道你的善騎射到底有多善?所以重點還是在于“大石林牙”,“林牙”在當時是“進士”的意思,所以所謂的“大石林牙”,就是“大石進士”。不要小看大石進士,在遼朝的2448名進士之中,他是唯一的契丹進士。不論什麼,隻要一提到“唯一”,那就是真厲害。所以他的個人能力是非常強的。
耶律大石當時效命的人,是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這個名字十分好記,尤其對各位女同志而言。而他的名字好記事例也十分好記,十分标準的昏君模闆:耶律延禧在位期間,遼朝政治腐敗、人心渙散、内外矛盾激化,面對危機,耶律延禧不思進取,無所作為,反而一味遊畋享樂,遼朝的政局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地步。 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起兵反遼,遼軍屢戰敗北,保大五年(1125年),遼朝滅亡,耶律延禧被金兵俘後病死。好的别的略過。讓我們看看比較重要的事:
1122年,天祚帝剛剛上位兩年,屁股下的龍椅還沒坐熱,金大軍壓境,連下數城一直攻克了中京。标準的昏君按照劇本是不能抵抗或者心存抵抗的,于是他按照導演的指示很聽話的跑到了西京雲中(今山西大同)。君主戰略撤退軍隊自然是要跟着保護的,于是中京的軍隊就給帶走了。這下守南京(今北京)的耶律大石就坐不住了,中京的軍隊一走,宋和金的軍隊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兩面夾擊了。更要命的是軍心不穩:皇帝都跑了,我們這些小兵還打什麼?耶律大石深知這樣下去的後果,為了穩定軍心,耶律大石另立了耶律淳為帝。至于耶律延禧,您就一邊玩去吧。然而,雖然在軍心加持下耶律大石在白溝河打敗了宋的軍隊。遼還是陷入了危機,因為聖明威武大德的繼位三月的新主耶律淳,病死了……
這回耶律大石還沒有來得及再立個皇帝,軍隊就散了,耶律大石本人給金的軍隊抓了起來。因為遼還有一股軍事力量掌握在耶律延禧手中,雖然耶律延禧本人不足為慮,這幾萬軍隊還是不可小觑的。于是金人逼迫耶律大石找一條路線來方便他們攻打青冢大營——這支軍隊的駐地。當時人道主義的先驅們都還沒有生出來呢,所以金人大概也不怎麼注重這東西,一頓威逼加利誘,于是耶律大石很痛快地答應了。
耶律大石給金兵指明了道路,金兵突襲了青冢大營。這幾萬人好歹不是吃幹飯的,金兵的突襲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果。而且天祚帝還知道了是耶律大石給金兵指的路。
耶律大石在金營裡呆了一段時間,知道這是人家的地方找了個機會從金營裡溜了。溜出來之後他就面對着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現在該去找誰?
這個問題是很值得講究的,此時的遼除了天祚帝手裡還有點實力,其他的都是大貓小貓三兩隻。随便找個地憑他的威望還是能拉起一支小隊伍的,然後慢慢發展成一支大隊伍。弊端就是不确定性太長了,眼看遼就要倒台,各地能不能買他的賬還是兩說,就算拉起來還要面對各種各樣勺大碗小的事。退一萬步說,就是這事真成了,金人讓他在眼皮子底下把隊伍建到能對抗自己的地步,也不知道得拖到猴年馬月去。但如果投靠天祚帝,剛剛做了“遼奸”幫人家偷襲了自家人又立刻投奔,總覺得有一種臉皮太厚的感覺。耶律大石咬咬牙: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他去見了天祚帝。
天祚帝顯然已經對他很不感冒,不過首要原因不是他帶着金兵偷襲自家大營,而是自己這個大遼的皇帝還活的好好的,他居然就敢再立一個新皇帝出來!這皇帝還沒死呢他就敢重立,這要是死了他耶律大石是不是還敢自立?
好歹是看在他守南京有功的份上,天祚帝看他不順眼還是把他留下了。重用是不可能的了,給了他兩百兵士。不過這也好理解,一個叛徒重新為自己以前的組織效力,無論他這次是否忠心都不可能大用。你可以背叛我一次,那就可能背叛我第二次。我看到有的人評論說天祚帝心胸狹窄雄猜陰鹜不能重用人才,我看了隻想笑。就算你不多疑,這樣的人你會用嗎?你敢用嗎?所以這時天祚帝的選擇是很符合常理的,換誰誰都會這麼做。天祚帝呢,雖然自身能力不怎麼樣,雄心壯志還是有一點的,又或者是總給金兵追着打打惱了,總想着什麼時候打回去。他一邊磨刀霍霍,一邊要求耶律大石想個法子給金人狠狠地來上那麼一下。
可耶律大石就不這麼想,盡管他投靠敵方為别人帶路打自己人,道德高低有待讨論。不過軍事方面他還是比天祚帝要在行,他很明白金軍的強大,遼現在能堅守城池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出去和金兵作戰,沒有了堅城倚靠必敗無疑。天祚帝卻認為他不好好幹活,不圖複興不謀發展,隻想着避戰。于是他派了兩個人蕭乙薛和坡裡括看着耶律大石。自己操兵演練準備伐金。耶律大石明知不能這樣做,可惜他沒有辦法。軍權掌握在天祚帝手中,留給他的隻有區區幾百人,憑這幾百人連浪花都是翻不起來的。怎麼辦?跑吧。跑也是很有難度,因為還有蕭乙薛坡裡括兩個人看着他呢。這樁在别人看來很棘手的事在他面前都不是事,他幹淨利落的把兩人砍了,帶着兩百騎兵去了可敦城。
事實證明,實幹家和理論家的區别還是很大的,保大(天祚帝年号)五年,天祚帝被俘後病死。遼落下了帷幕,1134年,率領部下脫走可敦城的耶律大石稱帝建立西遼。
在衆多事實的印證以及推斷下,耶律大石之所以出走可敦城,是因為天祚帝對他的懷疑和不信任以及耶律大石對天祚帝錯誤軍事主張的失望。而天祚帝對他的不信任也是因為耶律大石曾經背叛的結果,而耶律大石背叛是因為天祚帝從中京撤軍導緻其受到金宋兩面夾擊的結果。天祚帝本人對形勢的誤判,對耶律大石的懷疑,對自身實力的過度自信,還有錯誤的軍事主張是耶律大石脫離北奔可敦城的最重要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遼史》
2.《戲劇之家2018年15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