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是黑龍江伊春市兒童福利院的宗旨,也是院長喬波對孩子們信守的承諾,她把滿腔熱血和無私的愛奉獻給福利院的孩子們,為每一個孩子點亮生活的希望。
采訪時,已是晚上7點半。喬波仍在福利院忙碌。
每每講到福利院的孩子們,她總忍不住哽咽。她太心疼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了,以至于有人說她對孩子們“太過溺愛”。
這些孩子雖然不幸于家庭的殘缺,但“媽媽”喬波從來沒有放棄他們,用愛給予他們力量,在“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的深情滋養下,他們依然美麗綻放。
喬波 黑龍江伊春市兒童福利院院長,全國三八紅旗手
“溺愛”孩子,用真情彌補親情
1989年,21歲的喬波到伊春市民政系統工作。從孤殘兒童救助到慈善總會項目開展,她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2013年,伊春市成立兒童福利院,她被調任伊春市兒童福利院院長。
“雖然對這份工作沒經驗,但是想到能把之前殘疾兒童康複項目更加系統地做起來,我有種使命感,感受到這份工作非常有意義。”采訪中喬波說起任職的初衷,鄭重而堅定。
新工作對她來說“仍是一張白紙”。她一邊查找資料學習,一邊聯系同行取經。牡丹江福利院是她學習的第一站。從伊春到牡丹江660公裡,喬波帶着管理人員去實地考察。沒想到,第一眼見到孩子,她的眼淚就忍不住了。她感慨,“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失去父母的兒童,有這麼多智力障礙的兒童。”
她聽到孩子們都叫福利院張院長為“張媽媽”,看到智障的孩子激動地撲向“張媽媽”懷裡,喬波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刻,她從孩子依賴和渴望的眼神中,真切地感到了工作的“神聖”。
回到伊春後,她迅速投入工作,通過招聘聚集了一支集醫護、教育、康複等多專業為一體的複合型隊伍。為了讓福利院像家一樣,喬波把部分生活空間打通,改建成通透式大家庭。還明确了親情化的管理模式,院長帶頭,全院參與,給每個孩子指定一名工作人員做監護人。
“明确監護人與孤殘孩子‘一對一’深度教養,定期走訪學校,全程參與孩子的成長,彌補他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喬波說。明确監護人,就是讓孩子真切感受到家長的概念。她還給福利院的每個孩子準備了一本“成長相冊”,記錄孩子的成長,包括什麼時間來到福利院,什麼時間上學,什麼時間有了哪些進步……一切就緒後,福利院準備接收孩子。
“我們準備了120張床位,接收從嬰幼兒到18周歲的孩子,首批來了七個孩子,包含三個女孩和四個男孩。當時,有一個剃着光頭的6歲女孩小花,她看見我就叫媽媽,往我身上撲。”
小花嚴重營養不良,生活不會自理,話也說不全。“一點一滴地教,教她怎麼拿勺,怎麼用筷子,孩子漸漸變得開朗起來,還會背唐詩了。”說到這裡,喬波忍不住笑了,“當時就覺得一定要對孩子好,甚至有些‘溺愛’了。”
現在福利院有34個孩子,平均年齡14歲,最小的4歲,最大的21歲。成為幾十個孩子的媽媽,怎能不辛苦!她卻總說:“媽媽為了孩子做任何事都不辛苦,當孩子夢話裡喊媽媽的時候,覺得值了!”
教養并重,讓孩子“活得有尊嚴”
從最初的“溺愛”到孩子眼裡的“小嚴厲”,喬波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在一點點地發生改變。
在初期的親情式養育中,她感受到孩子對自己的依賴。“作為失去父母或者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他們的心都是封閉的,通過疏導和感化,讓他們打開心門、正常成長,其實很不容易。”喬波說。
在一次孩子們的“吵架”中,她聽到一個大孩子對一個小孩子說“喬媽走了,看誰慣着你”,忽然被觸動。雖然是孩子的一句無心之言,但卻讓喬波開始了教育方式的反思。
“孩子如果依賴慣了,就容易覺得什麼都不幹也有人兜底,這會讓孩子變得沒出息,終究他們長大要自己到社會上去闖蕩的。”說到這裡,她語氣裡滿是心疼,但這種轉變,卻是堅定而明确。“當他們走出福利院的時候,要有一身本事。要讓孩子們自立自強有尊嚴地活着。”
圍繞尊嚴教育,喬波下了一番功夫。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身份認同”。每個孩子來到福利院的第一天,她會組織全院的孩子參加隆重的歡迎大會。新來的孩子被她以最高儀式介紹給院裡的每個人,正式成為大家庭的一分子。喬波會告訴孩子:“戶口都在一個本上,不僅是一家人,還比别人有更多的兄弟姐妹。”
每逢過節,院裡會給孩子發放心願單,孩子的小願望被及時滿足。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總感慨“我比同學們都富有”,甚至大大方方帶同學回家“炫耀”。徹底放下生活在兒童福利院的心理負擔後,孩子學會了坦然接受和正确面對自己的身份。
“自我認同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撐,但是社會也要做到足夠的尊重。”喬波說孩子在學校時,很容易被特殊照顧。有一次,喬波去學校看孩子,發現孩子貼着牆根走,她心裡很難受。在她看來,過度的特殊照顧,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平等。她跟學校溝通,強調“兒童福利院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沒什麼不同,不需要特殊照顧,要一視同仁。”在喬波看來,福利院的孩子們沒有什麼不如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和生活。
激發孩子自立自強,是喬波最看重的。她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培養計劃,根據孩子的性格、愛好以及社會需求,為他們選擇一技之長。小爽是喬媽媽口中的小女生,目前讀高二。“該拼的時候一定要挺住,别辜負自己。”喬媽媽的教導給了她莫大鼓勵。在求學路上,小爽一步步前進,向着夢想的大學努力拼搏。“每當我迷茫的時候,喬媽總會給我指明方向,讓我看到未來的樣子。她像超人一樣,有她在,感到特别安心。”小爽說。
福利院的孩子體驗着生命的曲折,身後卻始終有人托舉着他們的夢想。喬波把希望的種子種在孩子們的心裡,用愛澆灌出他們心中夢想的花朵。
感恩回饋,情滿福利院
在福利院工作的10年間,喬波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孩子。福利院先後有四個孩子考入了大學、七個孩子考入了大中專院校,一個孩子應征入伍。小路是第一批入院的孩子,現在是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
“他剛來的時候九歲,中考考得不理想,我們就把他送到黑龍江大學伊春分校學高級護理。他剛去的時候,不僅學會了抽煙,還打耳洞。”提到小路的這段叛逆時光,喬波歎了口氣,“那時候怎麼說也不好使,他平時住校,兩周回來一次,回來也拒絕交流。”
喬波對他沒有放棄規勸,而是改變了策略。她和小路從小事聊起,隔三岔五和他唠嗑,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小路終于主動開口:“喬媽,我這青春期咋這麼不懂事呢?當時我不懂事頂撞你的時候,你咋不揍我呢?”有了小路這句話,喬波知道小路的叛逆期結束了。
随後小路立下了當兵的目标,并通過不斷努力,成為了一名武警戰士。到部隊以後,小路更加懂事,他經常給喬波發信息、打電話,及時彙報成長的點滴,還非常關心喬媽的身體。2022年春節前夕,小路把他攢的津貼捐給了福利院。“看孩子有出息,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喬波說,看到孩子們長成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當媽媽的就覺得特别幸福。
小志學習醫護專業沒多久,在福利院裡做一些換藥、看護等簡單的工作,但是紮針還沒有練好。有一次,喬波生病了,小志趕過來看望。喬媽鼓勵他拿自己練手,他卻說:“喬媽,我舍不得,等我學好再給你紮吧。”孩子真誠表達愛意,讓喬波感動不已,内心也洋溢着滿足和幸福。“我就是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把每一個孩子養育好。”
歲月更替,伊春兒童福利院的工作實現了從“傳統養人”到“現代育人”質的飛躍。心手相牽,情滿福利院,孩子們夢想的陽光正照進現實。喬波很自豪,因為特殊教育的創新、福利事業的發展,有她的奮鬥和貢獻。
(文中孩子姓名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