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作者介紹
朱海航
現任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大内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導師
《中國臨床營養網》專家顧問
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常委、揚州市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從醫近40年臨床上擅長消化内科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消化内科疑難疾病的診治。熟練EMR、ESD、ERCP、EVS,EVL等内鏡治療技術。
經常口腔感覺不适、舌灼痛是怎回事?
文章來源:航海消化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在門診特别是在消化專科門診時,病友經常會訴說伴有舌燒灼樣疼痛、口腔有酸感、苦感 、口幹等症狀,檢查并未發現口腔明顯病變,過去一直未被臨床醫生重視,認為是症狀不是病,也無什麼大礙,而病友口腔不适的症狀反反複複、久治不愈、非常煩惱,直到2004年國際頭痛協會将這種病症确定命名灼口綜合症(burning mouth syndrom,BMS),也稱舌痛症、舌感覺異常、口腔不适症。此病很常見,國外資料報道人群中約有3-15%患有灼口綜合症,今天就和病友聊聊此病的前因後果。
灼口綜合症有哪些口腔不适?
舌燒灼感、舌火辣感、舌痛、舌麻、舌癢、舌澀等,以舌灼痛最常見,尤其舌尖舌前2、3部位最明顯,并可擴展至舌根、上腭、牙龈、嘴唇内側等口腔的任何部位;
口腔出現異味:口酸、口苦、鹹味、甜味、金屬味;
口腔和舌部幹燥感。
症狀反複,時輕時重,遷延數月或數年;
擔心會有癌變産生焦慮、失眠等心理異常。
為什麼會發生灼口綜合症?
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特别強調并不是口腔結構有異常改變而導緻的神經痛和感覺異常,也就是說舌部有灼熱感但口内溫度并未升高,口酸感但口内酸度并未生變化,口幹但唾液并不明顯減少,而是一種感覺的異常。
各病友所表述感覺異常的症狀并不相同,由于舌燒灼痛症狀最常見,故稱為灼口綜合症或舌痛症。
最可能的解釋是口腔舌背乳頭感覺神經密集而更加易感,或支配口腔的神經纖維的傳導信息發生異常、或大腦對口腔受到刺激傳入的信息做出了異常的錯誤判斷。
出現灼口狀症時怎麼辦?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誘發灼口綜合症病因仍不清楚,某些不良生活習慣、口腔疾病或系統疾病出現灼口症狀時,稱為繼發性灼口綜合症,通過改變生活習慣、治療基礎病後口腔感覺異常症狀會好轉;大多數無明确的病因時稱為原發性或特發性灼口綜合症,此時的診斷和治療有一定困難。
尋找和改變生活中可能壞習慣
愛吃辛辣食物、幹硬食物;
挑食、偏食造成某些營養素缺乏等;
過度吸煙、大量飲酒;
反複伸舌、咬舌尖、磨牙不良習慣;
過度刷牙、使用較為刺激的牙膏、漱口水;
不愛飲水、或過度飲用碳酸飲料;
長期咀嚼口香糖。
去牙科檢查和治療某些口腔病
許多口腔疾病可能産生灼口的各種表現,常見于下列口腔疾病
牙齒疾病:牙殘冠、殘根炎症;牙龈炎症;
口腔幹燥:年齡原因口腔唾液分泌減少;
口腔感染:真菌感染如鵝口瘡、扁平苔癬、地圖樣舌和溝紋舌等口腔炎症;
種植假牙:安裝假牙、義齒後不适應、不耐受或局部刺激;
颞颌關節:颞合關節炎。
去内科檢查和治療某些内科病
目前明确有下列疾病可伴發灼口症狀,經過保守治療後症狀會減輕或好轉。
消化疾病:胃食管反流病;
内分泌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
自免疾病:幹燥綜合症;
營養不良:鐵鋅葉酸維生素B缺乏、貧血;
神經疾病:腦血管中風,多發性硬化、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精神疾病:焦慮症、抑郁症、失眠症等;
過敏疾病:對某些食品、保健品、調味料等;
肺部疾病:肺癌;
某些藥物:高血壓藥、化療藥、抗焦慮抑郁藥。
原因不明灼口綜合症多與情緒有關
經牙科和内科醫生檢查并沒有發現明确異常且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均正常時,可診斷為原因不明性、原發性或特發性灼口綜合征,多見于女性,常與情緒有關,并有如下
特點:
近年來灼口綜合症發病率增高;
好發于40-60歲圍絕經期前後婦女;
症狀輕重不一,早晨輕午後重;
壓力、疲勞、過多說話、空閑休息時加重;
工作、注意力分散或熟睡時,減輕或消失;
不影響進食,進食可以緩解灼熱症狀;
反複出現,遷延數年,有時會自然好轉。
研究發現情緒不節和灼口綜合征有很大關系,兩者互為因果、相互加重,造成病變反複遷延。
性格較為内向人格者,如生活中出現不愉快的事件如失去工作、家庭成員生病、夫妻關系不和等,會導緻産生擔心、焦慮、瞎想、不開心、郁悶、失眠等症狀,負面的情緒同時病員軀體的敏感性增強,會産生了口腔、咽喉、食管、胃腸等部位的難以解釋的不适症狀,如以口腔灼熱症狀為主時即可稱為口灼綜合征,常合并有咽異感症、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
灼口症狀的遷延不愈,使一些病員難免會産生情緒變化或出現恐癌等心理,提心吊膽,忐忑不安,不斷照鏡伸舌檢查,擔心舌頭會長東西,從而加重了負性情緒,造成症狀不緩解和越來越嚴重,部分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伴随有頭痛、壓抑、焦慮、易怒、失眠、恐懼等症狀的加重。
原因不明灼口綜合征需要綜合治療
生活方式: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少喝碳酸飲料;多飲水、多食一些生津綠色水果和蔬菜,例如蘋果、梨等增加唾液分泌;瑜伽、運動、充足的睡眠等可減輕症狀
治療疾病:去的醫院體檢,積極尋找病因,如能查出有口腔疾病或系統疾病,應積極進行治療可能的基礎病。
調整心态:及時消除不良或負面情緒; 培養興趣愛好,參加文娛和集體活動,分散注意力,舒緩情緒。避免過度伸舌自檢,減少過度關注。
認知疾病:雖然尚無根治辦法,認知灼口綜合征并無癌變風險,也不會傳染給他人。半數6-7年内逐步改善,1/5會不治而愈。病友應以“就這麼回事”、“ 不要老去想它”的良好心态去适應它。
藥物治療:如果病友有了充分認識并能适應症狀,就不用藥物治療,反之,可選用黛力新、百優解、艾司唑侖、硫酸辛、辣椒素等藥進行治療。更年期症狀明顯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尼爾雌醇及黃體酮等激素替代治療;
中醫治療:采用祖國醫學進行辯證施治很有幫助,口服逍遙丸、穴位注射療和針炙治療均能取得一定療效。
參考文獻:
[1] Coculescu et al,J of Medicine and life 2014;7(3):302-9
[2]Grigoriy et al,WJG,2013; 19(5)665-72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态欄:
截止到 2018年 8 月 17 号上午 8:00 時,本平台關注人數為:173997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