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詞典”“辭典”有什麼區别?似乎區别不大。
我們先來看一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解釋:
詞典:收集詞彙加以解釋供人檢查參考的工具書(現多指語詞方面的)。
辭典:詞典(現多指專科、百科方面的)。
如此說來,兩者意思雖接近,但一個指語文學習的詞彙,一個是專業百科詞彙。适用的對象是不一樣的。
再看《現代漢語規範辭典》(第3版)的解釋:
詞典:收集詞語,按一定的順序編排,加以注音、釋義等,供人查閱參考的工具書。
辭典:收集專科或百科詞語,按一定順序編排,加以解釋,供人查閱參考的工具書。如《文學鑒賞辭典》,同時指出一般情況下寫作詞典。
由此看來,詞典可以涵蓋辭典,但是二者的區别在于詞典一般用于語文學習,而辭
典則是專業或百科性質的。
其實,從造字的本義來說,詞與辭的意義很不相同。我們先來看詞的古今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注解“詞”:意内而言外也。從司,從言。意思是說,心裡有了主意,用語言說出來。即言詞之意,它是音與義的結合體。這裡的司也表聲。
在這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詞在古代特指虛詞。比如《說文解字》中有以下說法:乃,詞之難也;爾,詞之必然也;者,别事詞也;皆,俱詞也。這些都是虛詞,起到協助實詞傳情達意的作用。具體就在于描摹當事人的語氣神态,使行文條理順暢,表達邏輯清晰。
清代劉淇在《助字辨略》中指出“且夫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讨論可阙如乎?”充分說明虛詞在文章寫作中的重要性。
按照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說法,詞是用來描摹事物的形體性狀和發聲助語之詞。我國現存最早的虛詞語法專著是元代盧以維的《助語辭》,該書一共收集117個虛詞,分為60組加以解釋。出言稱詞,由詞積為篇章,也就是辭章。這是不是說:詞和辭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呢?不是的。
我們再來看辭的古文字演變:
《說文解字》對辭的解釋是:訟也,從
辛, 辛猶理辜也。
,理也。
籀文辭從司。也就是說辭就是打官司時辯論的話語,也就是訟詞。
這裡特别提出:一是字從
辛會意,
,就是亂的本字,本義是理絲,這個下文我們還會提到。辛是錾子鑿子一類的工具,在古代是刑具的代稱,所以從辛旁的字與罪有關。因此整個字會意法官在治理案件時,針對嫌疑人的供述,像處理亂絲一樣理清頭緒,判定是非。
我們有必要再說一個
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不受也,從辛,從受,受辛宜辭之。也就是因罪而受刑,是人們所不願見到,拒絕的。這個字其實是
的異體字,不過隻用來表示拒絕、推辭意。左邊的受,其實就是由 簡化訛變而來的。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辭的詞義引申脈絡:
辭由本義訟詞可引申出:口供,解說,申辯,講話,借口,告訴,請求,責備,文體的一種等多種含義。其中有推辭引申出告别,躲避。
下面我們來一些包含辭字的文言句子或成語,請你來解釋辭字的含義。
1.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2.羅敷前緻辭:“使君一何愚”(《陌上桑》)
3.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
4.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5.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辇來于秦。(《阿房宮賦》)
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7.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8.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蔺相如列傳》)
9.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從軍行》)
10.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11.停數日,辭去,此中人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2.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13.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荊轲刺秦王》)
14.其文約,其辭微。(《屈原列傳》)
15. 樊哙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16. 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鴻門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