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成為我們中小學課文中的必背之詩,傳誦千古。正如明朝四大才子之首楊慎所稱贊的:“此詩可入神品。”
《出塞》的意象圖
在課文中,“龍城飛将”的注釋都普遍認為:飛将是指西漢被稱為飛将軍的名将李廣。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讨論這個問題前,首先我們要稍微了解一下古人對他人稱呼的習慣。
古人稱呼傳統古人在稱呼他人時,一般不會直呼其名,一般以三種稱法表示尊重。
①大家最為所知的姓氏加上字,比如曹孟德、劉玄德、李太白等。
②地名加上名字或者姓氏加上地名,比如常山趙子龍、燕人張飛等,韓愈因其祖籍在河北昌黎被稱為韓昌黎,柳宗元因是山西河東人, 又被稱為柳河東。
③姓氏加上官職作為稱呼,比如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所以又叫王右丞,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又叫杜工部。
韓愈雕像
很明顯,“龍城飛将”這種稱呼與第二類有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為詩詞還需要押運與應景方面的考慮,但總的來說“龍城飛将”确實是地名加稱呼的傳統叫法,我也相信作為一個大詩人,王昌齡身處文化大唐,必然不可能犯那種地名與稱呼不一的常識性錯誤。
所以,“龍城飛将”真的是指李廣嗎?
李廣的故裡《史記·李将軍傳》曰:
“李将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故槐裡,徙成紀。”
這句話前半句說的是,李廣是成紀人,後半句說的是他從槐裡遷到成紀的,所以這條是被公認的。
《晉書·列傳》中寫道:
“武昭王諱篙,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将軍廣之十六世孫也。”
《北史·列傳》中記載:
“廣曾祖仲翔讨叛羌于素昌,又名狄道。仲翔臨陣損命,葬狄道東川,因家焉。”
李廣畫像
從這些史料上來看。
①李廣的父親李尚系李伯考之子,是成紀令,家居成紀。因此說“李将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是有道理的。
②李廣的曾祖李仲翔葬于狄道之東川,李廣的祖父李伯考,隴西守,家居狄道。從而說明了狄道是李廣的故裡。
此外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唐高祖李淵的祖籍是狄道,唐代的學者和李廣的後代更喜歡把李廣的後裔說成是“隴西狄道人”。對于這點,李唐皇室到底是不是李廣後代,有待考究,但是李唐皇室的确認為李廣的故裡是在狄道。
所以,無論是成紀、槐裡還是狄道,這些地名大概都是今天甘肅臨洮縣位置,而這些地名在曆史上并沒有“龍城”的稱呼與說法。那麼,“龍城”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龍城之地”的說法關于“龍城”地望,傳統流行的說法大緻有三:
①指匈奴大會諸部祭天的地方。《漢書·匈奴傳》曰:
“歲正月諸長少會單于于庭祠,五月大大會龍城。”
其地在今蒙古國和碩柴達木湖附近。這種說法曾被一時采納。
柴達木湖風光
但這樣就産生了一個問題:一邊是遠在匈奴腹地的“龍城”,一邊為漢代守邊的名将“飛将軍”李廣,二者不但相距遙遠且各有歸屬,漢朝的将軍卻成了匈奴龍城的飛将,這顯然解釋不通,也不會是王昌齡詩作的本意。
② 《古典詩歌選讀》在《出塞》詩有過注:“龍城,漢時屬右北平郡。武帝時李廣被封為右北平太守。”然《漢書·地理志》所載“右北平郡”條下記載明确,其下屬縣中并無龍城。
③諧音龍城, 有人根據宋代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一書,把“龍城飛将”刊為“盧城飛将”,他們認為詩中的“龍城”應是“盧城”,因為右北平在西晉時改為北平郡,而至唐朝時一度在北平郡設盧龍城。
還有一種“龍城”應該是“隴城”的說法,成紀在漢朝以後曆史中設置過隴城縣,可代指李廣籍貫,且“隴”與“龍”字形相近,詩中應當叫做“隴城飛将”。
但是這種說法有點違背常理,王昌齡被稱為“詩中夫子”,一般不會犯文字混淆這種低級錯誤,更有一點,通假字一般是古代與現代作為比較,古代與古代之間應該沒有通假字的說法,就算有,通假字也不會出現的地名上。
所以,無論哪一種說法,龍城似乎都與李廣并無太多聯系。
“龍城飛将”的說法首先,曆史上确實有龍城之戰的記載,這場戰争大部分人應該聽過,曆史劇中也演過,這場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其結果就是:衛青直搗龍城,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兵敗兵敗的兵敗,被俘的被俘,從此衛青名聲大噪!
龍城之戰紀錄片背景
“龍城飛将”說法對這場戰争有幾個總結:
①龍城一戰卻是衛青的首戰,其他三路大軍皆敗北的情況下他大獲全勝。
②衛青以奇襲戰術打赢這場戰,“飛将”可能指代于此。
③衛青去世之後,漢武帝以高規格埋葬衛青,把衛青的陵墓修為陰山形狀,不教胡馬度陰山正是呼應了這個典故。
所以,“龍城飛将”指的是衛青,因為衛青确實當得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高度,同時我也申明一下,我沒有不敬重李廣的意思,評價曆史人物,不能隻看一場的戰争,就憑匈奴對老将軍“飛将軍”的稱号,他就是值得尊敬的,更不用說他對漢朝的巨大貢獻。
當然,“龍城飛将”指的是衛青這隻是我個人的看法。
李廣之墓
結語此外還有一種最為人接受的說法,“龍城”指的是衛青,我們可以以韓昌黎、柳河東這種叫法稱衛青為衛龍城,而飛将指的是李廣,所以“龍城飛将”從廣義上來說是一個泛指,是指那些保衛邊關,震懾敵人的将領。
其實,無論哪一種說法,《出塞》詩中所要表達的意境與情感也沒有因此改變,詩中所留,引發後人無限遐想,這也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