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耳邊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
多看點書,将來對自己有幫助。
我們也知道要多看書,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多看書?
我們也想多看書,但工作學習這麼忙,總是很難有時間看書。
我曾經對讀書也不屑一顧,總覺得太浪費時間,看完就忘。
直到遇到一個大神,交談時說話富有哲理,但又不帶有說教性,自帶好感屬性。
而反觀自己,說話毫無邏輯,經常不經大腦就脫口而出,因此也得罪了許多人。
後來才知道,他堅持閱讀已有5年,每天有3個小時是在看書。
在他的影響下,我也漸漸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并從中受益。
我很喜歡董卿說的——
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
今天分享這篇文章,能讓你明白看書與不看書的人的區别,也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愛上讀書。
1.經常看書的人,不屑于當高調的主角,但以溫和的态度收割更多好感
大學堅持寫作後,參加線下讀書會,認識個北大畢業的女生,父母都是大學教授。
她是金融專業,大學時直接實際操盤,直接賺了個盆滿缽滿,還鑽研心理學,修了雙學位,可以說超級厲害了!
但是這些在我們看來值得吹噓的事,她卻從來不說。
聊天時,她隻會默默地聽我們聊名家史學,偶爾給個客觀的評價。
以前以為是不感興趣,後來才知道,她是顧及我們的感受。
她一開口,我們就沒啥可說的了。
就像小說裡武功蓋世的人物一出場,其餘人隻能俯首稱臣一樣。
她從不當主角,選擇做個溫和的配角,用謙遜又親切的态度,瘋狂刷好感。
後來才發現,越愛看書的人,越發現自己無知,把生活中的分歧當成認知來源,不加以評判任何觀點的對錯。
反而是看書不多的人,經常會掉書袋,裝作自己很厲害的樣子,對别人不屑一顧。
有次我問她,要是有人問了個很小兒科的問題,你也會耐心解釋嗎?
她說,評判該不該回答一個問題的标準,應該是這個問題,是否經過對方思考後提出來的,而不是對方的文化水平或者身份地位。
因為,在一望無際的知識領域,人人都是求學者,是不分高低貴賤的。
2.經常看書的人,不會輕易丢掉「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先來說說,深度思考能力是怎麼被毀掉的。
讨厭複雜、喜歡簡單是人的天性,所以大腦也會保護我們,自動選擇有及時反饋的事,并且習慣用「錯位成就感」麻痹自己。
所以,像看書這種反饋周期長的事,常常就三分鐘熱度,一會兒就被大腦給斃掉了。
省下的空閑時間,通通被「遊戲」、「抖音」、「小說」占領了。
但是,往往是這些好玩有趣的東西,慢慢讓你變得放松懈怠。
其實,我們都被這些娛樂項目套上了枷鎖,就像被操控的人形木偶,一步步被牽引着卻不自知。
看似你在操控着遊戲人物,但實際别人也在操控着你,就是一場局中局罷了。
大學的時候,我也花大量時間在追偶像劇、八卦明星花邊新聞上。
直到後來看了心智成長、思維認知類書籍後,我才意識到,原來不是我在玩手機,一直是手機在玩我!
我就像被圈養的小白兔,他們給什麼,我就吃什麼,在沉迷安樂的同時,我也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這很可怕,但所幸,後來寫作和書籍拯救了我。
沒看過《娛樂至死》,我就不知道,現實比書更荒誕,而讓我感到痛苦的,不是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不再思考。
沒看過《沉思錄》,我就不知道,讓我搖擺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的希望和恐懼。
……
沒看過這些書,我依舊是被遊戲調教得服服帖帖的「鹹魚」。
我不會對自己「樂又有趣」的生活産生懷疑,更不會透過表面的娛樂,看到更深層次的殘忍真相。
現在,我不僅看思維認知類的書籍,也看曆史、看文學、看心理學。
這些書,短期内的确不能讓我突飛猛進,但能幫我搭建專屬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給我莫大的幫助。
一個人如果既不能從書本中獲取知識,也沒有出去走走,見見厲害的人;
反而把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快短平的娛樂項目上,時間一長,大腦真的會慢慢退化,變成任人宰割的小綿羊。
3.經常看書的人,對「讀書」本身反而沒那麼看重
不看書的人,更容易陷入兩極分化,要不堅信讀書無用,要不覺得讀書能改天換命。
剛畢業實習那年,小姨來家裡做客,聊天問到我一個月工資多少。我那時工資不多,剛好5k。
她說:現在的錢不好掙啊,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和小樹以前當學徒的工資差不了多少。
我說:是啊,現在小樹應該挺出息了吧?
(小樹是她兒子,小我兩歲,高中就辍學打工。)
小姨笑了笑,說還行吧,當了發型設計總監,一個月一萬多呢。
當初我就覺得讀書沒用,早點出來賺錢才是硬道理,現在看來果然沒錯。
我有點不認同,想反駁她,但想想還是算了,說了也沒什麼意義,他們不會明白的。
因為「讀書根本沒用」這句話,實在太耳熟了,而且大多出自沒怎麼讀過書的人之口。
而他們,正是因為沒有感受到讀書的好,才堅信讀書的壞。
還有一類人,因為吃到了沒讀書的苦,所以認定,讀書絕對能改變命運。
我去年看過一部紀錄片,印象深刻,是關于鄉村教育。
視頻中的房屋很破舊,年輕的支教老師剛到家裡,孩子父親就熱情地切西瓜,說:
我就隻佩服你們這種有文化,會教書的人,
我這一輩子啊,就毀在沒錢讀書上,不然有了學曆,早就住進大城市,做着大生意了。
當老師問他,會不會通過看書來彌補遺憾時,
他頓了下,有點尴尬地說:
每天做這麼多農活,哪裡有時間看書啊,督促孩子多學習還差不多。
反正他讀書成績好,将來一定會有出息。
到時候再娶個有錢媳婦,我和他媽媽這後半輩子,就能享福了。
他和大多數望子成龍的家長想法一樣,把所有賭注都壓在孩子身上。
認為讀書就一定能改天換命,跨越階級壁壘,成為社會金字塔尖上的人。
但幼年錯失了讀書的機會,對「讀書」出現巨大認知偏差,不理解讀書的真正意義。
入社會後也不看書,思維境界和認知水平就始終隻能停留在表面。
經常看書的人,更能夠辯證地看待「讀書」本身,以更加平和、放松的心态,去理解讀書和上學的意義。
因為他們知道看書不會讓人一夜暴富;不看書也不一定窮困潦倒。
其實,看書隻是了解生活的一個過程,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
最重要的是把書裡的知識,裝進腦子,再利用它們,最大程度地改善自己生活。
4.還有蠻重要的一點,經常看書的人,更難找對象!
看到這一點,是不是有鐵汁一拍腦袋,大呼說出了心聲,為什麼呢?
經常看書的人,願意在閱讀和思考上面花費更多時間,很多時候更傾向于獨處和安靜,常常與熱鬧、人多的活動絕緣。
即使偶爾有朋友邀約聚會,也能推就推,隻想窩在家裡當個書蟲。
所以,積年累月之後,他們的思想境界越發寬闊,看待事物的眼光越發平靜,但錯過的對象,也多到能組成明星後援團了。
而且,經常看書的人更傾向于精神戀愛,希望找到「靈魂伴侶」。
他們對待愛情,依舊保持着孩童般的純淨。
挑選對象更多是看三觀和感覺,能夠聊到一起就算看對眼,不會在乎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但可能會看學曆和長相)。
像《泰坦尼克号》裡Jack和Rose凄美的愛情,打破階級,超越生死;
又或者像《我們仨》裡錢鐘書和楊绛的愛情,彼此欣賞,互相尊重,都是讓他們心向往之的。
正因為他們追求「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所以對愛情,對戀人的要求會很高,甚至有些戀愛潔癖,但是一旦認定了,就非TA不娶/不嫁了。
因此,他們也很有耐心,更願意花時間等待對的人,即使年齡越來越大,也依舊對純淨的愛情充滿期待。
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那他們大多都很幸福,因為遇見一個懂自己的伴侶,生活真的很舒服。
不用多說,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對方就心領神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