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5:01:58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話說中秋節)1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甯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 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迹。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将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着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如今,到了中秋這一天晚上,拜月儀式和一家人的團圓飯,是節日裡最為重要的兩個節目。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然後西窗外,桂樹下,微風拂煦,搬一張桌子,對月放正。桌面擺上月餅,柿子,蘋果,石榴,斟上兩杯糖水,香爐裡點一支檀香,對月拜祝,祈求風調雨水,國泰民安,祈求家人安康吉祥,前程似錦。

拜月的祭品各有不同,各有寓意,月餅必不可少,月兒圓人團圓就應在這月餅上,柿子喻示生活紅紅火火,蘋果喻示未來平平安安,糖水則喻示着生活甜甜蜜蜜。拜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将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團圓飯過去要卯足勁也要湊足六個菜,喻示着六六大順。今天則可以盡情發揮,想啥有啥。魚肉不可少,芋艿、毛豆是傳統。酒要适量,最多微醺,不可喝醉。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中秋佳節,是個美好的節日。每到中秋節的晚上,華燈初上,明月高懸,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共賞月圓。此刻,隻要是能趕回家的,那怕千裡萬裡,飛機火車,都會趕回去,與親人們一起賞一輪明月,吃一盒月餅,叙親情,訴思念。

八月十五之夜,佳日良宵,明月緩緩升起,如同鏡子般挂在天空,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萬籁無聲,似乎連天上的仙樂也因為美麗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空中隻飄着淡淡的雲朵。大家歡聚一堂,仰望星空,盡情享受着秋日的美好時光,感受着人世間生活的幸福和美滿。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或許,在中秋節這樣的日子裡,還是東坡先生的那首《水調歌頭》,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怅惘與感懷!

作者:張天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