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園詩話
卷七
一
同年葉書山太史,掌教鐘山。生平專心經學,而尤長于《春秋》,自稱啖助、趙匡,不足多也。注《毛詩》“佻兮達兮”一章為兩男子相悅之詩,人多笑之。然作詩頗有性情。《出都》雲:“行年七十古來稀,東、馬、嚴、徐事已非。檢點良方醫老病,所須藥物是當歸。”“白石清泉故自佳,九衢車馬漫紛孥。欲知此後春相憶,隻有豐台芍藥花。”“行色匆匆鬓影疏,騎驢猶憶入京初。蒯缑一劍酸寒甚,今日歸裝有賜書。”太史諱酉,桐城人。
二
壬戌歲,餘改官金陵,寓王俣岩太史家,遇戚晴川太守言:“書生初任外吏,參見長官,不慣屈膝,匆遽間,動緻聲響。”餘試之果然。戲吟雲:“書銜筆慣字難小,學跪膝忙時有聲。”戚《宿承恩寺》句雲:“瓦溝落月印孤榻,檐隙入風吹短檠。”殊冷峭。戚諱振鹭,湖州人。
三
舒城任自舉學坡,為莊明府記室,好吟詠。一日餘訪莊公,聞書齋中高唱拍案,細聽之,乃餘詩也。莊出笑曰:“幸而任先生大賞公詩;如其大罵,則奈何?”後任死,伏魄時口号别親友雲:“六旬失足下蓬瀛,今日才欣返玉京。直以聰明還造化,但憑樵牧話子生。花當春盡應辭樹,鳥際冬殘合罷聲。見說群仙同抗手,遲餘受代主蓉城。”
四
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畫梅,傲岸不羁。罷官,寓江甯項氏花園,日與沈補蘿及餘遊覽名山,人觀者号“三仙出洞”。《題畫梅》雲:“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隻有兩三枝。”《秋葵》雲:“肅瑟風吹永巷長,采衣非複舊時黃。到頭隻覺君恩重,常自傾心向太陽。”晴江牧滁州,見醉翁亭古梅,伏地再拜。其風趣如此。
五
上猶令方绮亭,名求義,聩于耳而聰于心;與人言,必大聲高呼,諧谑百出,而一本于天真。《辭官歸裡》雲:“三年政罷喜忘機,老去仍思竹裡扉。攜取清風随棹去,添來白發湖頭歸。不妨琴鶴為行李,那計妻孥說是非。力倦眼昏貪穩卧,誤傳高尚遂初衣。”死後,餘為銘墓。陳古漁哭之雲:“不見白頭憑幾坐,尚疑朱履出堂來。”
六
予過蘇州,常寓曹家巷唐靜涵家。其人有豪氣,能羅緻都知錄事,故尤狎就之。兩家妻女無嫌,如龐公之于司馬德操,不知誰為主客也。靜涵有句雲:“苔痕深院雨,人影小窗燈。”《花朝分韻》雲:“薄醉微吟答歲華,春寒十日掩窗紗。多情昨夜樓頭雨,吹出滿牆紅杏花。”其少子七郎詠《落花》雲:“零落嫣紅歸不得,楊花相約過鄰家。”真佳句也。長子湘昀居随園,吟雲:“小住名園又一年,石闌幹畔聽流泉。夜深怕作還鄉夢,月到南窗尚未眠。”“小窗閑坐夕陽斜,對此教人不憶家。喜見香荷才出水,一枝高葉一枝花。”從來荷葉高出水者,必有花;湘昀居園久,故知之。靜涵有姬人王氏,美而賢;每聞餘至,必手自烹饪。先數年亡,餘挽聯雲:“落葉添薪,心傷元相貧時婦;為誰截發,腸斷陶家座上賓。”
七
元人詩曰:“老不甘心奈鏡何?”李益《覽鏡》雲:“縱使逢人見,猶勝自見悲。”本朝鄭玑尺先生雲:“朱顔誰不惜?白發爾先知。”皆嫌鏡之示人以老也。宋人雲:“貧女如花隻鏡知。”又曰:“鏡裡自應谙素貌,人間隻解看紅妝。”又曰:“自家憐未了,臨去複徘徊。”本朝高夫人有句雲:“乍見不知誰觌面,細看真覺我憐卿。”是鏡有恩于女子,有怨于老翁也。容成侯何容心哉?
八
蘇州楓橋西沿塘,有餘本家漁洲居士,乃前明六俊之後,愛客能詩。家有漁隐園,水木明瑟,餘為作記,镌石壁間。每過姑蘇,必泊舟塘下,與其叔春鋤、弟又恺,為剪燭之談。年甫五十而亡。有《新柳》一律雲:“二月韶光媚,春風嫩柳條。含煙初作态,泡露不勝嬌。腰細柔難舞,眉疏淡欲描。豐神與誰并?好女乍垂髫。”
九
香亭弟偶吟,往往如吾意所欲出,不愧吾家阿連也。餘三十年前,選妾姑蘇,所需花封甚輕;今動至數金。香亭《過吳門》雲:“傳聞近日選花枝,百兩纏頭費莫支。争及當年吳市好,一錢便許看西施。”《消夏雜詠》雲:“科頭赤足徜徉過,一領蕉衫尚覺多。不信熱場人不熱,紅燈圍着聽笙歌。”
十
《南史》言:“阮孝緒之門閥,諸葛璩之學術,使其好仕,何官不可為?乃各安于隐退,豈非性之所近,不可強欤?”近今吾見二人焉;一為尹文端公之六公子似村,一為傅文忠公從子我齋。似村舉秀才,終日閉戶吟詩;我齋雖官參領、司馬政,而意思蕭散,不希榮利。有人從都中來,誦其《環溪别墅》詩雲:“将官當隐稱畸吏,未老先衰号半翁。”又曰:“不是門前騎馬過,幾忘身現作何官。”長洲女子陶慶餘,嫁大司馬彭公孫希洛,年二十二而亡。有《瓊樓吟》行世。詠《鹦鹉》雲:“一夢喚回唐社稷,千秋留得漢文章。”《婢去》雲;“院從汝去長青苔,小榻香消午夢回。不覺疏簾搖樹影,風前誤認摘花來。”
一十一
己卯秋,在揚州遇萬近蓬秀才,屬題《紅袖添香圖》。近蓬少時托李硯北寫此圖,虛拟娉婷,實無所指。裘姓友見畫中人,驚笑,以為絕似其家婢;遂延近蓬至其家,出婢贈之。婢姓花。一時題者紛然。餘獨愛吳玉墀詩曰:“紅樓翠被知多少,如此消魂定姓花。”又曰:“聘錢若許名流斂,第一須酬作畫人。”廿年後,餘至杭州,花姬已下世矣。近蓬訪餘湖上,不值,投詩雲:“惜花人早出,載酒客遲來。”
一十二
辛醜秋,忽有浙中校官入山見訪,方知即玉墀,字小谷,是吾鄉尺凫先生之少子、鷗亭居士之季弟。予少時,乞假歸娶,飲于鷗亭之瓶花齋,其時小谷才四歲。故見贈雲:“園林心契卅年餘,今日真來大隐居。修贽忙于投要路,扣門快比訪奇書。相看共訝須眉古,久别渾忘問訊疏。細認雙瞳點秋水,依然竹馬識君初。”嗚呼!四十餘年鄉裡故人,二十年前詩中知己,彼此茫茫,絕無晤期,而天必為兩人作合,文章有神,信矣!小谷在随園賞芙蓉,賦五古千言,以太長,不能全錄。托羅兩峰畫《闆橋遺迹》,題雲:“談罷羅家《鬼趣圖》,去尋舊院影模糊。蘆根瑟瑟如人語,中有莺莺燕燕無?”“綠蕪一片衆香埋,半沒橋身半沒街。豔迹但餘殘礎在,也曾親近玉人鞋。”“此柏婆娑似舊人,盤桓幾度闆橋春。隻憐生長煙花裡,猶作亭亭倩女身。”“者番遊緒已怆然,又對風斜雨細天。畫最凄涼天最慘,看君筆上起蒼煙。”
一十四
餘自幼,詩文不喜平熟。丙辰,諸征士集京師,獨心折于山陰胡天遊稚威。嘗言:“吾于稚威,則師之矣;吾于元木、循初,則友之矣;其他某某,則事我者也。”元木者周君大樞,循初者萬君光泰也。稚威骈體文,直掩徐、庾,散行恥言宋代,一以唐人為歸。詩學韓、孟,過于澀拗。今錄其近人者。如《明妃》雲:“天低海水西流處,獨有琵琶堪解語。斷絲枯木本無情,猶勝人心百千許。”詠《谏果》雲:“苦口衆所揮,餘甘幾人賞。置蜜锟鋙端,或者如舐掌。”《贈某營将》雲:“大聲當鼓急,片影落槍危。劍血看生瘿,天狼對持髭。”皆奇句也。亦有風韻獨絕者,《曉行》雲:“夢闌莺喚穆陵西,驿吏催詩雨拂衣。行客落花心事别,無端俱趁曉風飛。”
丁巳春,予與元木、循初同在稚威寓中,夜眠聽雨,元木見贈一篇雲:“文章之家無不有,袁郎二十膽如鬥。”詩甚奇詭,不能備錄。壬申歲,餘起病至長安,元木再贈七古。起句雲:“憶昔相見長安邸,志氣如虹挂千裡。狂飛大句風雨來,頭沒酒杯笑不已。”真乃替餘少時寫照。元木廷試報罷,果毅公讷親延為上客。每公餘之暇,命講《通鑒》數則,亦想見當日公卿風雅也。元木詩最堅瘦,獨詠《桃花》頗婉麗。其詞曰:“寂寂朱塵度歲華,又驚春色到桃花。五陵遊客知何限,隻有漁人最憶家。”《管仲墓》雲:“浪說儒門羞五尺,至今江左幾夷吾?”
早行詩,二人同調,而皆有妙境。梁藥亭雲:“鴻雁自南人自北,一時來往月明中。”元木雲:“行人飛鳥都何事,一樣沖寒度曉堤。”周蘭坡學士多髯,冬日同元木詠雪,和東坡“尖叉”韻。元木押“鹽”字韻雲:“修髯繞作離離竹,妙句清于《昔昔鹽》。”
一十五
予宰江甯時,俞來溪秀才見贈雲:“誰道樓前多鼓響,隻聞花外有琴聲。”餘道:“不如宋人‘雨後有人耕綠野,月明無犬吠花村’。”又有人贈雲:“事到眼前亮于雪,民從心上養如春。”餘道:“不如餘《沭陽雜興》雲‘獄豈得情甯結早,判防多誤每刑輕’。”
一十六
人言通天文者不祥。四川高太史名辰,字白雲,向為嶽大将軍西席。嘗在金陵觀星象,言山東有事。次年,果有王倫之逆,而太史已先亡矣。過随園,命其子受業門下,贈詩雲:“名重随園讵偶然?興來神妙寫毫颠。已知葛井來勾漏,豈但香山數樂天?入座岚光時拱揖,依人鶴影自翩跹。荀香近處瞻先輩,慰我調饑三十年。”《過定軍山吊武侯》雲:“三代而還論出處,兩朝之際見權宜。”
一十七
孫過庭《書譜》雲:“學書者初學先求平正;進功須求險絕;成功之後,仍歸平正。”予謂學詩之道,何以異是?
—十八
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自恃恨用之病多;孔子所以“無固”、“無我”也。作詩,不可以無我,無我則剿襲敷衍之弊大;韓昌黎所以“惟古于詞必己出”也。北魏祖瑩雲:“文章當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不可寄人籬下。”
一十九
詩有現前指點語最佳。香樹尚書《題紅葉》雲:“一夜流傳霜信遍,早衰多是出頭枝。”程魚門《觀打漁》雲:“旁人束手休相怪,空網由來撒最多。”張哲士《觀弈》雲:“笑渠斂手推枰後,始羨從旁攏袖人。”宋人詩雲:“無事閉門防俗客,愛閑能有幾人來?”哲士《月夜》雲:“恐有閑人能見訪,滿庭涼影未關門。”兩意相反,而皆有味。
二十
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選》理者,不獨杜少陵也。韓、柳兩家文字,其濃厚處,俱從此出。宋人以八代為衰,遂一筆抹殺,而詩文從此平弱矣。漢陽戴思任《題文選樓》雲:“七步以來誰抗手,‘六經’而外此傳書。”
二十一
近日文人,常州為盛。趙懷玉字映川,能八家之文;黃景仁字仲則,詩近太白;孫星衍字淵如,詩近昌谷;洪君亮吉字稚存,詩學韓、杜:俱秀出班行。黃不幸早亡。錄其《前觀潮行》雲:“客有不樂遊廣陵,卧看八月秋濤興。偉哉造物此巨觀,海水直挾心飛騰。龍堂誰作天吳介,對此茫茫八埏隘。才見銀山動地來,已将赤岸浮天外。砰崖槌嶽萬穴号,雄呿雌吟六節搖。是豈乾坤共呼吸,乃與晦朔為盈消。殷天怒為排山入,轉眼西追日輪及。一信将無渤湃空,再來或恐鴻漾濕。唱歌踏浪輸吳侬,曾将何物赍海童。答言三千水犀弩,至今猶敢撄其鋒。我思此語等兒戲,員也英靈實難避。隻合回頭撼越山,那因抉目仇吳地。吳颠越蹶曾幾時,前胥後種誰見知?潮生潮落自終古,我欲停杯一問之。”《後觀潮行》雲:“海風卷盡江頭葉,沙岸千人萬人立。怪底山川忽變容,又報天邊海潮入。鷗飛艇亂行雲停,江亦作勢如相迎。鵝毛一白尚天際,側耳已是風霆聲。江流不合幾回折,欲折潮頭如折鐵。一折平添百丈飛,浩浩長空卷晴雪。星馳電掣望已遙,江塘十裡随低高。此時萬戶同屏息,但見窗棂齊動搖。濤頭障天天亦暮,蒼茫卻望潮來處。前陣才平羅刹矶,後來又沒西興樹。獨客吊影行自愁,大地與身同一浮。願乘世外鹿盧趼,孰職就裡陰陽鞲。賦罷觀潮長太息,我尚輸潮歸即得。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純作魚龍色。”
二十二
餘嘗謂孫淵如雲:“天下清才多,奇才少。君天下之奇才也。”淵如聞之,竊喜自負。《登千佛樓》雲:“城東佛樓幾年閉,塞徑秋棍刺芒利。飛磷射屋鳥啄牆,鬼風吹檐斷佛臂。此間非墓非戰原,豈有厲魄号煩冤?青狸捧骨夜窺月,日氣不足羅神奸。迎廊一僧病枯瘠,見慣妖蹤訝人迹。老莎出戶曲複斜,反鎖空堂晝深黑。樓前慘碧竹作圍,逼袖細影明寒晖。殘霖滴階漬幽血,敗粉剝壁生陰苔。竹梢朦胧上無路,疑堕中宵夢遊處。回頭不憶隔世來,過眼複恐今生去。檐牙壓肩樓腳搖,驚起穴棟千年鴉。屏聲獨立瓦争落,失勢一墜魂難招。原頭日落樹蒼莽,既下心神久惝悅。林端卻顧寺角移,那得騰身立平壤。”又,《妻病》雲:“眉痕隻覺瘦來濃,指爪都從病後長。”抑何哀豔!
二十三
洪稚存題某官《散赈圖》雲:“河流東來不可當,憶昨魚鼈升君堂。官卑方攝丞簿尉,天險欲合江淮黃。河流決城已旬日,散赈遂呼尉官出。尉官耳聾年六十,驗粟呼人百無失。大者屋角狂狐奔,小者樹底饑鷹蹲。頭颠頸縮三日餓,共聞赈粟來空村。持瓢舉釜複攜鬥,已見千人立沙阜。黃衫小吏足不停,村後村前更招手。深泥沒髁無肩輿,尉來村北跨一驢。行籌散盡整鞭去,不遣索米來豪胥。淮陰太守知君績,早晚台端奏賢迹。君今所補非寸尺,不見遺黎活千百?”
二十四
裴晉公笑韓昌黎恃其逸足,往往奔放。近日才人,頗多此病。惟王太守夢樓能揉之使遒,煉之使警,篇外尚有餘音。錄其《在西湖寄都中同年》雲:“星河雲海望迢迢,八度花朝與雪朝。徼外蠻煙空目極,楚南芳草易魂銷。抽身我本疏慵慣,奮翅君方搏擊遙。豈是升沉關氣類?輕舟相繼返林臯。”“增城瓊苑蕊珠宮,香案西偏紫閣東。夢裡似曾聞廣樂,歸來但覺任樵風。蓬瀛消息無清鳥,煙水生涯有雪鴻。近日愈谙禅悅味,繁華清淨兩俱空。…‘每向東華散玉珂,相于花下酌紅螺。歐、梅自許賢豪聚,蘇、李偏教闊别多。棋局居然更甲子,酒垆真自邈山河。何戡解話當年事,也與樽前喚奈何。”“棧道連雲粵海霏,星轺先後有光輝。去歲芷塘典試四川,頃竹虛典試廣東。吟詩喜得江山助,問字欣添玉筍圍。舊雨定知萦遠夢,野雲端不耐高飛。年來自署西湖長,占取蘇堤作釣矶。”
二十五
唐人句雲:“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宋人句雲:“正思秋信到,一葉墜中庭。”古今人下筆,往往不謀而合。
二十六
吳中詩人,沙鬥初、張昆南外,有張玉谷,詩工古風,在家漁洲處一見後,遂成永訣。僅記其《烏夜啼》雲:“參橫月落庭烏啼,窗前有女猶鳴機。聞聲停梭低頭思,烏何夜啼想烏饑。老烏辛苦饑常忍,小烏啾啾老烏憫。勸烏且莫啼高聲,嬌兒甫眠恐驚醒。”玉谷尤長樂府。有義婦袁氏因夫作竊,勸之不從,乃沉水死。其事其詩,俱足千古。惜太長,不能備錄。
二十七
佳句有無心而相同者。張寶臣宗伯《晚步》雲:“竹枝風影更宜月,荷葉露香偏勝花。”厲樊榭《遊智果寺》雲:“竹陰入寺綠無暑,荷葉繞門香勝花。”王夢樓《遊曲院》雲:“煙光自潤非關雨,水藻俱香不獨花。”梁守存《看新荷》雲:“似經雨過風猶揚,未到花時葉早香。”
二十八
周幔亭:“山光含月淡,僧影入松無。”魯星村:“酒中萬愁散,詩外一言無。”方子雲:“香篆舞來檐際斷,水痕圓到岸邊無。”陳古漁:“花陰拂地香方覺,橋影橫波動即無。”四押“無”字,俱妙。前人《詠始皇》雲:“憐君未到沙丘日,知道人間有死無?”尤奇。
二十九
七夕,牛郎、織女雙星渡河。此不過“月桂”、“日烏”、“乘槎”、“化蝶”之類,妄言妄聽,作點綴詞章用耳。近見蔣苕生作詩,力辨其誣,殊覺無謂。嘗調之雲:“譬如贊美人‘秀色可餐’,君必争‘人肉吃不得’,算不得聰明也。”高郵露筋祠,說部書有四解:或雲:“鹿筋,梁地名也;有鹿為蚊所齧,露筋而死,故名。”或雲;“路金者,人名也;五代時将軍,戰死于此,故名。”或雲:“有遠商二人,分金于此,一人忿争不已,一人悉以贈之,其人大慚,置金路上而去。後人義之,以其金為之立祠,故名路金,訛為露泾。”所雲“姑嫂避蚊者”,乃俗傳一說耳。近見雲松觀察詩,極褒貞女之貞,而痛貶失節之婦:笨與苕生同。不如孫豹人有句雲:“黃昏仍獨自,白鳥近如何?”李少鶴有句雲:“湖上天仍暮,門前草自春。”與阮亭“門外野風開白蓮”之句,同為高雅。
三十
詩有幹無華,是枯木也。有肉無骨,是夏蟲也。有人無我,是傀儡也。有聲無韻,是瓦缶也。有直無曲,是漏卮也。有格無趣,是土牛也。
三十一
古詞奇奧,多不可解。大抵本其時之方言,而流傳失真。如《盤庚》之“吊由靈”,《國語》之“暇豫之吾吾”,《巾舞歌》之“來吾嬰”,伯牙》之“軟欽傷宮”,古樂府之“收中吾,羊無夷,何何,吾吾”,《尚書大傳》之“舟張辟雍,鴿鴿相從”,皆是也。北魏缪襲仿其體,作《尤射經》,拗澀不可句讀,殊覺無謂。
三十二
選詩如用人才,門戶須寬,采取須嚴。能知派别之所由,則自然寬矣;能知精采之所在,則自然嚴矣。餘論詩似寬實嚴,嘗口号雲:“聲憑宮徵都須脆,味盡酸鹹隻要鮮。”
三十三
楊、劉詩号西昆體,詞多绮麗。《宋史》:楊文公之正直,人皆知之。劉筠知制诰時,不肯草丁謂複相之诏。真宗不得已,命晏元獻草之。後晏見劉自慚,至掩扇而過,其剛正不在楊下。可見“桑間”、“濮上”之音,未必非賢人所作。
三十四
楊龜山先生雲:“當今祖宗之法,不必分元祜與熙豐也。國家但取其善者而行之,可也。”予聞人論詩,好争唐、宋,必以先生此語曉之。
三十五
從古講六書者,多不工書。歐、虞、褚、薛,不硜硜于《說文》、《凡将》。講韻學者,多不工詩。李、杜、韓、蘇,不斤斤于分音列譜。何也?空諸一切,而後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注,趣便索然。
三十六
《三百篇》不著姓名,蓋其人直寫懷抱,無意于傳名,所以真切可愛。今作詩,有意要人知有學問、有章法、有師承,于是真意少而繁文多。予按:《三百篇》有姓名可考者,惟家父之《南山》,寺人孟子之《萋菲》,尹吉甫之《崧高》,魯奚斯之《閟宮》而已。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筆。
三十七
人但知寥寥短章之才短,而不知喋喋千言之才更短。人但知滿口公卿之人俗,而不知滿口不趨公卿之人更俗。予嘗箴一名士雲:“吟詩羞作野才子,行己莫為小丈夫。”
三十八
阮亭《詩話》,道晚唐人之“布谷啼春雨,杏花紅半村”,不如盛唐人之“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餘以為真耳食之論。阮亭胸中,先有晚、盛之分,故不知兩詩之各有妙境。若以渾成而言,轉覺晚唐為勝。
三十九
或言八股文體制,出于唐人試帖,累人已甚。梅式庵曰:“不然。天欲成就一文人、一儒者,都非偶然。試觀古文人如歐、蘇、韓、柳,儒者如周、程、張、朱,誰非少年科甲哉?蓋使之先得出身,以捐棄其俗學,而後乃有全力以攻實學。試觀諸公應試之文,都不甚佳;晚年得力于學之後,方始不凡。不然,彼方終舊用心于五言八韻、對策三條,豈足以傳世哉?就中晚登科第者,隻歸熙甫一人。然古文雖工,終不脫時文氣息;而且終身不能為詩:亦累于俗學之一證。”
四十
休甯布衣陳浦,字楚南,白髯偉貌。壬辰年,與陳古漁同來,投一冊詩而去。餘當時未及卒讀,庋之架上,蠹蝕者過半。庚子春,偶撷讀之,乃學唐人能得其神趣者。問古漁。曰:“死數年矣。”餘深悔交臂而失詩人。其《廬山瀑布》雲:“噴雪萬峰巅,風吹直下天。長懸一匹練,飛作百重泉。松近無晴鬣,村遙有濕煙。因知元化大,江海與周旋。”《秋月》雲:“秋月一何皎,照人生遠哀。閉門不忍看,自上紙窗來。”《孤雁》雲:“月因孤影冷,夜以一聲長。”《鄱陽湖》雲:“岸闊山沉水,天低浪入雲。”七言如:“遠水無邊天作岸,亂帆一散影如鴉。”“割愛折花因贈妾,攢眉入社為吟詩。”皆不凡也。其可憐者,《醉後題壁》雲:“貧歸故裡生無計,病卧他鄉死亦難。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身後識方幹。”嗚呼!餘亦識方幹于死後,能無有愧其言哉?
四十一
明季秦淮多名妓,柳如是、顧橫波,其尤著者也。俱以色藝受公卿知,為之落籍。而所适錢、龔兩尚書,又都少夷、齊之節。兩夫人恰禮賢愛士,俠骨棱增。閻古古被難,夫人匿之側室中,卒以脫禍。厲樊榭詩雲:“蛾眉前後皆奇絕,莫怪群公欠緻身。”較梅庚“蘼蕪詩句橫波墨,都是尚書傳裡人”之句,更覺蘊藉。
四十二
或問:“太白樂府‘元氣是文康之老親’作何解?”餘按:周舍《上雲樂》曰:“西方老胡,厥名文康。”此其所本。然樂府語多不可解,如:《烏栖曲》之“目作宴填飽,腹作宛惱饑,刀作離婁僻”,措語奧僻。又曰:“既死明月魄,無複玻璃魂。…‘明月魄”,可解也;“玻璃魂”,不可解也。周宣王時《采薪歌》曰:“金虎入門吸元泉。”“金虎”、“元泉”,的是何物?
四十三
聯句,始《式微》。劉向《烈女傳》謂:“《毛詩》‘泥中’、‘中露’,衛二邑名。《式微》之詩,二人同作。”是聯句之始。《文心雕龍》雲:“聯句共韻,《柏梁》餘制。”
四十四
集句,始傅鹹。傅鹹有《回文反複詩》;又作《七經詩》:其《毛詩》一篇,皆集經語。是集句所由始矣。
四十五
詩文集之名,始東京。《隋經籍志》曰:“集之名,東京所創。”蓋指班史某人文幾篇,某人詩幾篇而言。後人集之,非自為集也。齊、梁間始有自為集者:王筠以一官為一集,江淹自名前後集,是也。有一人之集,止一題者:《阮步兵集》五言八十篇,四言十三篇,題皆曰《詠懷》;應休琏詩八卷,總名曰《百一詩》:是也。亦有一集止為一事者:梁元帝為《燕歌行》,群臣和之,為《燕歌行集》;唐睿宗時,李适送司馬承祯《還山詩》,朝士和者三百餘人,徐彥伯編而序之,号《白雲記》:是也。有一集止一體者:崔道融《唐詩》二卷,皆四言,是也。有數人唱和而成集者:元、白之《因繼集》,皮、陸之《松陵集》,溫飛卿之《漢上題襟集》,是也。
四十六
餘嘗鑄香爐,合金、銀、銅三品而火化焉。爐成後,金與銀化,銀與銅化,兩物可合為一;惟金與銅,則各自凝結;如君子小人不相入也。因之,有悟于詩文之理。八家之文、三唐之詩,金、銀也。不攙和銅、錫,所以品貴。宋、元以後之詩文,則金、銀、銅、錫,無所不攙,字面欠雅馴,遂為耳食者所擯,并其本質之金、銀而薄之,可惜也!餘《哭鄂文端公》雲:“魂依大袷歸天廟。”程夢湘争雲:“‘袷’字入禮不入詩。”餘雖一時不能易,而心頗折服。夫“六經”之字,尚且不可攙入詩中;況他書乎!劉禹錫不敢題“糕”字,此劉之所以為唐詩也。東坡笑劉不題“糕”字為不豪,此蘇之所以為宋詩也。人不能在此處分唐、宋,而徒在渾含、刻露處分唐、宋;則不知《三百篇》中,渾含固多,刻露者亦複不少。此作僞唐詩者之所以陷入平庸也。
四十七
無題之詩,天籁也;有題之詩,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難工。《三百篇》、《古詩十九首》,皆無題之作,後人取其詩中首面之一二字為題,遂獨絕千古。漢、魏以下,有題方有詩,性情漸漓。至唐人有五言八韻之試帖,限以格律,而性情愈遠;且有“賦得”等名目,以詩為詩,猶之以水洗水,更無意味。從此,詩之道每況愈下矣。餘幼有句雲:“花如有子非真色,詩到無題是化工。”略見大意。
四十八
秦澗泉修撰将朝考,關廟求簽,得句雲:“靜來好把此心扪。”不解所謂。朝考題是《松柏有心賦》。通篇忘押“心”字韻。總裁列之高等,被上看出,乃各謝罪。上笑曰:“狀元有無心之賦,試官無有眼之人。”按宋莒公試《德車結旌賦》,亦忘押“結”字。《謝表》雲:“掀天破浪之中,舟人忘楫;動地鼓鼙之下,戰士遺弓。”
四十九
香亭宰南陽,大将軍明公瑞之弟諱仁者,領軍征西川,路過其邑。于未到前三日,飛羽檄寄香亭;合署大駭,拆視,乃詩一首,雲:“雙丁、二陸聞名久,今日相逢在道途。寄問南陽賢令尹,風流得似子才無?”嗚呼]枚與公絕無一面,蒙其推挹如此。因公在京時,曾托尹似村索詩,枚書扇奉寄,而公已殁軍中,故哭公雲:“團扇詩才從北寄,雕弓人已賦西征。”
五十
襄城劉芳草先生,名青芝,雍正丁未翰林。與兄青藜友愛,築江村七一軒同居。所謂“七一”者,仿歐陽六一居士之義,多一弟,故名七一。先生初入詞館,即請假省兄。座主沈近思留之曰:“頃閱子上張儀封書、與王豐川劄,知君有經濟之人,何言歸也?”先生誦其兄寄詩雲:“今生不盡團圓樂,那有來生未了因?”沈憐而許之。丙辰秋,同征友張雄圖引見先生于僧寺中,須已盡白,德容粹然。秀水張布衣庚為之立傳。初,先生與張訣,脫珮玉為贈。後聞訃,張奉玉為位以哭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