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活得越久,經曆的越多,會覺得人生越來越無趣。因為,人生的本質是無趣,當我們越成長的時候,越學會了認清事物的本質。
在生活中遇見太多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總是片面的,而且容易犯的一個問題,就是思維方式總是很狹隘。
或許是因為他外界的一些環境影響,也或者是因為他成長經曆所影響,總之他看待問題的時候難以打開自己的思維方式。
這個世上最吃虧的就是一種人,就是不懂得改變自己思維的人,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在成長與經曆的時候,不斷經明白一些事情,不斷明白了人生本質的一個過程。
但是當你的思維不懂得轉變,不懂得去思考的時候,你永遠隻停留在一個層面,那就是固執己見,永遠不懂得打開思維去考慮一些事情。
《莊子》之中,莊子就認為由于很多人認識的局限性,社會上才會出現是非,愛憎,彼此的相互對立的觀念。
莊子在這一本書中所闡述的一個論點,就是萬事萬物本是混同于一體,來引導很多人上溯其本,會出現愛憎是非這樣一種現象,隻是因為最新的一個界定和标準所影響的,而事物本身卻不曾有變化。
在這其中《莊子》提出的一個觀點: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這句話意思就說各種迷亂人心的辯說,都是聖人聖賢之人摒棄的東西,所以聖賢之人反對把迷人心性的辨說炫耀于人,而追求事物的一個功利名分,這就叫以明
莊子認為古時候的悟道者,他們的智慧是有極限的,他們智慧的極限,是在宇宙形成萬物未成形的時候,便是智慧的極端。到了這個終端的時候就不可能再延長,也不可能再增加了,還差一級的人,認為客觀世界的物質是應該分屬性的,然而他們都不去追求其是是非非,是非的體現也是到有虧損的原因,之所以有虧損也是因為自己的私心偏好形成。
莊子隻在這一篇章中所說的缤紛斑斓的世界,原本都是虛無的,這一句觀點稍微有一些偏激了。
如果從事物的另外一個角度去評判這個世界,認為世界是同屬一道的,那麼也可以理解,如果說特别果斷的就認為,缤紛斑斓的世界都是虛無的,那麼這一句智慧是存在着一些問題的。
我們在莊子這一篇智慧中可以明白,人生本質和我們所認知的一個片面是不相同的,但是也不要以草率的把所有事物歸結于虛無。
我們會因為自己認知的局限性,産生對于問題的片面認知。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要摒棄以自我的角度,去迷亂辯說的狀态。
不要刻闆的去認定一件事物,這個才是應該有的智慧,不要因為自己的私心偏好而曲解了事物的本身,如果曲解了,那麼就是有虧損的道。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一篇章的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