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期,我國古人就已開始食用油類食品,據古書記錄,不同季節還須使用不同的油,春天以牛油煎小羊,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和魚幹,秋天用豬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此時使用的食用油為動物油。
漢代以後,開始出現植物油,但不能食用,隻用來制絹布,直到宋代,才開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紀錄,其中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于漢,劉熙《釋名》有說柰油,搗實和以塗缯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種,也稱花紅和沙果,缯是當時絲織物的總稱,将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後塗在絲織物上,待幹後好像是油一樣,其實并非真正的油。
早時的素油是從烏臼中提煉出來的,烏臼,實際為烏桕,落葉喬木,有種子,外面包白色蠟質,種殼和仁确實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現在都隻能作工業原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