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唱腔獨特的湖北評書文化

唱腔獨特的湖北評書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2 10:08:13

   湖北評書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等地,作為獨立的說書形式,它的形成大約在清代初期,湖北評書雖然是口頭的表演形式,但卻受到許多北方鄉村的喜愛。各地的人民将自己家鄉的特色融入到評書中,形成了不一樣的特色。

  對于湖北評書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湖北文化為您帶來更多湖北評書的内容,一起來看看吧。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隻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衆為之一振。湖北評書流布于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岡、宜昌等地區也有一些藝人從事演出活動。

  湖北評書曾經在江城百姓中家喻戶曉,有着約三百年的傳承曆史。然而近些年來趨向式微,有瀕臨滅絕之憂。有關方面正在努力将湖北評書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請老藝人萬生鼎先生專門介紹湖北評書的來龍去脈,連續刊登,以飨讀者。

  說書這一行,在舊中國是處于勾欄瓦肆中的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文字資料極少。要弄清武漢市評書界的曆史狀況,在缺乏文字資料的情況下,就必須依靠“活資料”。我1950年踏進武漢書壇時,新藝評書隊有54位藝人,其中三大流派的容派創始人容宗聖、陳派創始人陳樹棠(何祚歡的師爺)、江派創始人江雲卿都健在。還有掌握口碑資料較多的老藝人田漢卿等也在。

  他們都是清光緒年間出生,行藝五六十年,橫跨清末民初直到解放,沉澱積累頗為豐厚。我們對老藝人“訪藝問道”,從中了解到許多藝程、評講、傳承、行規、轶聞趣事、祭祀等等,務求将武漢市的湖北評書來龍去脈弄個明白。十度寒暑,埋頭耕耘。我們初步将武漢湖北評書的源頭追溯到了明代成化與崇祯年代。

  雖然沒有揚州評彈、李伯清散打評書名氣大,但湖北評書也算獨樹一幟。與一般評書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隻是口音上有所區别,因為湖北評書就是指用湖北方言講故事,以一塊木塊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衆為之一振。湖北方言甚多,各地口音略有不同,不過如今的湖北評書基本隻剩武漢話一門,在武漢電視台影視頻道的《都市茶座》節目中還可以見到現場說湖北評書的蹤迹。

  湖北評書源于宋代,在湖北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的土地上流傳、發展,語言铿锵、韻律回旋,善于在離奇驚險的情節中刻畫人物,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崗、等地區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從事演出活動。據前輩藝人說,并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志·建置志》記載,明崇祯八年(1635),說書打開了門戶,從隐姓埋名的鄉村野夫逐漸走向前台。

  湖北評書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路子書”是自編自演,藝人可以揚長避短,發揮自如,促進了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發展。湖北評書善于塑造玩弄權貴豪強于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書中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類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評書講述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回旋有緻的骈體,與叙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湖北評書的興起,據前輩藝人說,并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志·建置志》記載,1635年(明崇祯八年),漢陽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漢口市區)督修攔水長堤期間,有藝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說書,很受歡迎。從此說書在那裡打開了門戶。

  湖北評書的繁榮發展開始于清同治年問。19世紀中期,山東藝人丁海州(丁鐵闆)由河南來漢演出打鼓說書。至光緒年間,洋務派在武漢建立大型工業,修建京漢鐵路,市鎮經濟有了發展,人口驟增,使評書有了大量聽衆。當時武漢三鎮的茶館都争相邀請評書藝人演出。當時漢口以說書馳名的有任春山、顧軒南,後來他們各收藝徒,各立門戶,流傳範圍逐漸擴大。

  20世紀20年代,打鼓說書部分藝人丢下銅鐮和鼓槌,專事評講,于是評、鼓分流而形成評書,其報字發音均變為武漢方言,其評書書目受蘇州評話、安徽懷書的影響,不斷豐富。當時,武漢評書藝人江雲卿拜四川評話藝人魯明階為師,并将川江路子書《燕王掃北》改成《走馬建國》,而成為當地保留書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