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爸爸萌娃們乘坐羊皮筏子過黃河嗎?羊皮筏子由山羊皮制成,然後吹氣膨脹,把一個個羊皮排成排就能支撐起很多人。這個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跟小編一起來看下蘭州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瑰寶,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組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适于短途運輸,主要用于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曆史,在蘭州黃河用于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也是蘭州漢族民俗文化的遺産。
蘭州市因黃河穿城而過,這獨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獨有的水上運輸工具——羊皮筏子。自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廳正式确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七裡河區文化局又開始了羊皮筏子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相關工作。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兩種。黃河流域的甘南、臨夏、靖遠等地牛羊成群,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進行水運,以後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發展到後來,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簡便、便于組筏、輕便、易充氣、易搬運等特點,而興起了羊皮筏子。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紮制成的筏子。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内髒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将若幹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遊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蘭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緒年間興起,距今有300多年的曆史,傳承不斷。它是以蘭州為中心的城關區、七裡河區、西固區、臯蘭縣及省内的靖遠縣、永靖縣、景泰縣;甯夏自治區中衛縣、青銅峽市;内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和青海省的循化縣等地的重要水上運輸工具。它是以羊皮為囊,充氣、紮縛,以木架捆綁而成,分為600個和460個皮胎的大型、360個皮胎的中型、330個皮胎的小型載貨筏和13個皮胎組成的載人皮筏4種。其特點是隻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謂“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蘭州羊皮筏子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費問題,二是民間行為的運營方式缺乏管理和指導,今後應成立羊皮筏子保護協會,對其技術、制作、駕駛及運營等進行規範管理和文化意義上的保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羊皮筏子走到今天的境況,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如今它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項目,滿足了現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仍是黃河文化的一部分,為黃河風情線增光添彩。它的精神意義遠遠大于實用功能。而将這一凝聚着古代文明的工具保存下來。
你可能會喜歡:
保山名人,保山曆史名人
桂林民間文化瑰寶:桂劇
盤點醒目的南昌标志性建築
南昌重要文化瑰寶:清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